2022年10月26日,我院师者周论第28讲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本次报告由孔祥辉老师主讲,报告的主题为《族群称谓所见西夏与多民族的语言文化交融》。讲座由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了本次报告。
讲座伊始,孔老师向新同学介绍了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内容,随后主要从选题缘由、族群称谓的词源梳理和构词分析以及多民族语言文化交融三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孔老师指出,辽宋夏金之际,北方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往互动进入到新的阶段,大规模的族群迁徙和广泛地民族交融使各族群的华夏认同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西夏文中的族群称谓词是探讨这一时期多民族语言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
西夏文化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区域文化,汉藏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共同塑造了其文化特性,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也是研究西夏“三交史”必须把握的前提。从称谓看,中原汉文化一直是党项人获得外部族群认知的主要媒介,这种强势的文化特性在语言借用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此过程中,党项人逐步将自己视作华夏正统,并将回鹘、鞑靼、契丹等“蛮夷”纳入自己的“华夷”体系中。这种主体性族群意识既是西夏积极融入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也为本区域内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论述西夏语称谓的整体特点时,孔老师认为称谓词转借是多民族交往中的普遍现象,一些族群往往会因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而展现出较强的语言“中介”能力。12世纪中期以后,宋辽金政权更替及北方蒙古诸部崛起,西夏缘边形成了新的族群分布格局,党项人开始与此前陌生的族群发生接触,西夏的族群称谓中也由此糅合了诸多草原文化的因素。
最后,孔老师提到语言文化交融是多民族交往的必然趋势,也是考察西夏与多民族交融的重要议题。在语言接触与交融中,一个词语可能来自于某个中介音源,双语交融并非只是单纯的二元对音关系。除以往研究中所涉及的党项与汉、藏语言关系外,阿尔泰语系的回鹘人对西夏的语言文化影响也非常值得学界关注。在民族史文本研究中,要特别重视民族学、语言学及历史学的交叉研究,着重培养多语言、多语料的研究能力。
会议结尾,徐百永老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总结,并就相关问题与孔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全体师生收获颇丰,至此第28讲师者周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