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我院师者周论第29讲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本次报告主讲人为吴洪琳老师,主题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素和氏及和士开族属》。讲座由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聆听了本次报告。

讲座伊始,吴老师由北齐恩倖集团代表人物和士开的生平切入,引出和士开的民族归属问题,进而借各史料内容展开讨论。
学界的疑点聚焦于和士开的民族是否为素和氏。关于素和氏的来源众说纷纭,多认为素和氏为鲜卑檀石槐之支裔,于孝文帝改革后更名为和氏。同时期另两支和氏分别为:居于河西、吐鲁番的和氏与来自汝南的和氏。

在对搜集来的墓志碑铭进行梳理与研究后,吴老师指出孝文帝改姓和氏之素和氏应源于素和国,而非檀石槐之支裔。史学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识,一是源于北魏太和改制以来,社会风气不佳,北族成员在墓志和家谱撰写中常伪造事实;二是源于顾颉刚先生著名的层累造史说,许多墓志和碑铭随历史的更替存在许多不实之处。


清除该误识后,吴老师结合和士开的生平记载得出结论:首先,鉴于和士开与和公墓志中皆出现了“金山”一词,意指阿尔泰山与河西金山,因此判定和士开家族确实从西而来;其次,据与和士开为同时中人的卢思道记载,“素有和氏之庶孽”,疑为后人曲解为“素和氏之庶孽”;最后,和士开的一些个人喜好多与西域胡有关,因而判定和士开一族源于河西及西域地区的和氏,与素和氏没有关联。

吴老师的讲座主题以小见大,语言深入浅出,引领师生们通过新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定问题。讲座结尾,徐百永老师就相关问题与吴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全体师生收获颇丰,至此第29讲师者周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