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12  阅读次数:

 2022年5月11日下午,我院西部边疆讲堂第59讲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四川大学励轩教授,讲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的相关内容。讲座由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线上收看。

 励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博士(主修内陆欧亚研究,辅修政治学),同时担任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西部边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励轩教授认为,辜鸿铭为较早使用the Chinese nation来指称汉地中国全体国民的华人知识分子。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三位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概念都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在形塑当时乃至现在国人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方面影响巨大。本次讲座主要通过梳理辜鸿铭、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四人的英文著作或英译版著作,来展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

 首先,励轩教授论述了辜鸿铭作品中对于the Chinese nation 的使用。他认为,辜鸿铭多次使用the Chinese nation显然是受了欧洲民族国家话语的影响,但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对这一话语的被动接受,而是以西方人了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不过辜鸿铭在书中没有对其下过精确定义,其中华民族的范围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存在着较大差异,把该词中的Chinese视为汉人其实更准确。辜鸿铭在1891年于《日本邮报》上发表的《人民为人民辩护》一文中,用the Chinese nation一词来表示汉地中国的全体国民,励轩教授认为这一发现将中华民族由“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化的时间进程又提前了十余年。辜鸿铭1909年发表的《中国的牛津运动》一书中,the Chinese nation含义更加丰富了,不仅指汉人,还包括了满洲人,但辜鸿铭在书中对中华民族、满、汉等术语之间关系的处理还不是完美的。

 其次,励教授探讨了《三民主义》和《中国之命运》英译本中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他先评述了孙中山1924年《三民主义》系列演讲的两个英译本,他认为毕范宇(Frank W·Price)译本的贡献在于区分了现代民族(nation)和种族意义上的民族(race)之间的区别,但其未能处理好the Chinese nation(中华民族)的范围问题,用Chinese一词同时表示汉人和中国人。1928年李培恩的《三民主义英文读本》也注意到了nation和race的区别,却也没有解决好the Chinese nation的范围问题,nation一词不光指人们共同体,还用于“国家”一词的翻译,其较于毕范宇论述的优点在于把中国人(Chinese)和汉人(Han)进行了区分。励教授总结道,两个译本与汉文世界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汉文原文的含混不清,原文本身没有解决”中华民族“概念的范围问题以及多层次性问题,这给译者翻译相关概念造成了巨大挑战。

 随后励轩教授又评述了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两种译本。他认为,王宠惠译本虽然存在种种缺点,不过他贯彻了中华民族宗族论中的多层次原则, 在李培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汉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明确区分,汉人用Han专称,中国人通常用Chinese来指称,使得英文读者能够理解汉、满、蒙、回、藏各宗族都是中国人(Chinese),同属中华民族(the Chung hua nation)。2013年再版伦敦英译本则完整准确地反映了蒋介石建设一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思想,使得国际社会看清了他否认中国民族的多元特质,矮化国内各族人民地位,意图抹杀民族与民族之间群体性差异的事实。

 接着励轩教授又讨论了《毛泽东选集》与“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在中国共产党的表述中,承认中华民族的同时,也肯定了各民族的民族地位,在汉文版《毛泽东选集》中经常出现两个”民族“并存的现象,”中华民族“概念存在着多层次性,给术语的翻译带来较大的挑战。他对比了1954年四卷本伦敦英文版与1965年四卷本北京英文版,两译本都将”中华民族“概念译为the Chinese nation,”中国人民“则只译为the Chinese people。在处理”中华民族“、概念的多层次性问题时,英文版的处理方式是将国内各民族译成nationality,而将”中华民族“及与之对等的外国民族译成nation。使用nationality来表示各民族中的具体民族,不仅仅是用一个词来与”中华民族“英译中的nation进行区分那么简单,其背后还有一套源自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逻辑以及苏联民族话语体系的中国化。

 最后,励教授总结道,从清末到新中国,中国社会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理解逐渐清晰明确。翻译呈现出不同政治理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释,这背后与他们所倡导和遵循的不同政治理念有关。”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英译及其内涵演变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原初的文字虽是死的、不变的,但时代却是活的、变动的。

 讲座结束后,徐老师肯定了励轩教授对于“中华民族”概念演变的看法,并就民族院校中”民族“一词翻译的变化与励轩教授进行了探讨。部分线上同学就”中华民族“相关概念向励轩教授提问,励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本次西部边疆讲坛圆满结束。



上一条:中印关系中的涉藏问题 下一条:刘永连:名副其实的丝路——从丝绸贸易看中西海路交通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