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师者周论第三讲:学术的传统与传承—王欣教授
作者:唐涵璟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6  阅读次数:

9月30日下午14:30,师者周论第三讲于崇鋈楼闻道堂举行。王欣老师以《学术的传统与传承》为题向在座师生介绍了马长寿先生的民族学学术传统以及他的所思所悟。报告由我院副院长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此次报告。

首先,王欣老师介绍了学术传统的定义以及马长寿先生民族学研究的学术传统。他指出,学术传统是人类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或学术流派的主要成就和代际经验的结晶与总结,更是学术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学术传统的代际传承即构成学术史。他提到,周伟洲先生曾总结:“马长寿的民族学研究,是以其独有的学业和努力,融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精华为一体,发展成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一个学派。”

 其次,王欣老师梳理了马长寿先生民族学与民族史的学术实践。他讲到,马长寿先生自1929年入中央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不断汲取历史学、民族学方面的知识。在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任助教期间,马长寿先生完成了《西南民族的分类》和《西南民族史》的撰写。后来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期间深入四川阿坝和凉山等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田野经验。王欣老师强调,无论是在马先生学习或是工作期间,他从未间断民族学训练,也从未停止田野调查工作。这样的学术精神和实践是他形成独特的学术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马长寿先生的知识结构则是其独特学术传统形成的又一原因。王欣老师提到,马先生在学术实践中既能充分利用西方人类学的方法与手段,又不被其所局限,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东亚和中国民族自身的特点加以“损益”,从而使之与中国民族的实际状况更契合。这种“损益”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过程。其中马先生对凉山彝族的田野调查与综合研究可称得上是这方面的典范。

接着,王欣老师分享了从马长寿先生的学术传统中得到的启示。一是研究视角的转换。对于构建民族历史的各种现存材料,首先应基于对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经验加以识别、分析和认识,明确有关正史文本的记述;其次,可以考虑民族的源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事件。最后,则需要思考。对于广大的各族底层民众而言,有关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术话语体系,我们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并切实履行。三是准确把握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本质。对于普通的民族成员而言,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内部发生的各类种群冲突没有赢家,以民族作为资源竞争的工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民族团结的深刻意义也正在于此。

会议的最后,王欣老师强调了学术传统与学术史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民族学时学习民族历史的必要性,鼓励同学们沉下心来阅读相关著作、潜心研究,更好地继承马长寿先生优秀的学术传统。

 

 

26044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