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校学术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举办第12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讲座由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我国著名的学者马戎先生。
讲座于下午2时30分正式开始,题目是《多元一体与多元民族文化》。马先生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如何全面和准确理解“民族文化”
此部分,马先生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全面理解“民族”这个现代政治概念
阐述了什么是“中华民族”( Chinese nation)及 “中华民族文化”?什么是56个“民族”(nationalities,ethnic groups) 和各民族的“民族文化”?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内容
对于费孝通先生的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理解:
(1)地理单元:东亚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 这一片地理上自成单元的土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而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费孝通,1989:2)。
(2)族群溯源:提出中华民族各族群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从各族群起源的多元性说明我国几千年延续至今的族群“多元”现象有它的历史渊源,说明我国族群结构“多元”现象的历史长期性。
(3)考古发现:表明自新石器文化时代开始中国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费孝通,1989:3)。这种交流与渗透因此至今已超过五千年,在文化方面形成中华各族之间各种形式上或潜在的共性,构成了“一体”格局的深厚文化基础。
(4)核心族群:夏商周三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和其后中原的人和四围外族人接触中产生的”,“汉族的形成,…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凝聚的核心”(费孝通,1989:4-5)。
(5)中国几千年历史是一部族群融合的历史。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如此。北方、南方各族群不断向汉族输入血液,部分汉族人口也融入边疆各族群,汉族之外的其他族群之间也存在相互融合的现象。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特点。
(1)“(这一形成过程)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整个过程是一个多样化、持续不断、发展方向时常变化、相互融合并夹杂着分裂的漫长过程。
(2)“汉族继续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费孝通,1989: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族民众面临西方和东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先以“大清臣民”的共同身份建立国家凝聚力,然后在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的旗帜下不断深化对国家的认同,并萌发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意识。
(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族群统一体具有多层次性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个论点我引伸为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而获得这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4)“在现在所承认的50多个民族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所以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费孝通,1989:18)。这也解释了我国依然存在的“未识别群体”的原因(2000年普查有73.4万人)。
二、中华民族内部56个“民族”的共性与特性
1、中国各民族的居住特点
中国56个民族中许多民族世代混杂居住,有些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传统居住地聚居,同时部分成员与其他民族混居。严格地说,不能说哪块土地就是某个民族“排他性”的“领土”。例如:满族有小部分住在东北三省,大部分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混居在全国各地;回族部分聚居在宁夏和甘肃临夏,大部分与其他民族混居在各地;维吾尔族大部分聚居在南疆,其他部分在北疆、东疆与汉、哈萨克、蒙古、回等混居。同时,即使在各族的相对聚居地,仍然居住着其他民族的成员。
2、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
由于中国各民族从历史上在居住形式上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族文化彼此交流学习源远流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文化特征(如房舍建筑、服装、饮食习俗、节庆日等)都与居住地的地理特征(高原、平原、草原、山区、湖区等)、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降雨、植被等)、物产(农作物品种、牲畜品种、矿产等)密切相关,同住一个地区的各族居民,通常会分享、共有许多相近的文化传统。人们总结的许多“民族特点”实际上是“地区特点”。
此外,马先生还分析了中国当前各族语言的共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各族内部存在许多彼此听不懂的方言这一情况。马先生认为各个族群是历史形成的,一些族群消失了,一些族群壮大了,在迁移、交流、融合过程中,各族的语言使用出现多元的复杂情况。
三、关于双语教学的讨论
马先生首先讨论了语言的双重性:
第一,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了各族民众对本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感情,成为民族文化象征。所以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前途,通常受到这个民族的精英集团和民众的极大关注,认为与这个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
第二,语言纯粹作为信息交流和学习知识的工具。语言和文字在民族内部交流中实现的是传递信息、文化传承的功能,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体现的是从其他群体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所以,选择或放弃哪种语言学习,只是理性选择。不带感情色彩。
第三,为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知识,使个人和本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忽然发展,人们必须学习哪些掌握先进科技、引领经济潮流民族的语言文字。
2、语言的工具性可以通过四个指标进行测量
在此部分中马先生以英语为例,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测量的四个指标:使用某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口规模;以该语言为国家官方语言的人口规模;某种语言所提供的科技、财贸、学术等领域的信息的先进程度;以该语言作为学校第一外语学习,能够以该语言进行各方面交流的其他(非母语)群体的人口规模。同时又分析了语言使用中的马太效应:强势语言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弱势语言的影响力渐趋缩小。这是世界语言发展史中的现实趋势。
3、语言运用中的市场选择机制
有些语言使用人口规模小、在知识积累方面不占优势、在社会经济科技方面落后其他民族,除本族外没有其他民族使用和学习这种语言,从教育体系、印刷传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角度看,使用这些语言的成本太高、效益太低。它们作为信息交流和学习工具的功能必然呈现弱化趋势。1万年以前,世界各地的语言约1.5万种,现在已减少到约6000种、
4、语言使用的多层级结构
在讨论与分析语言的工具性时,需关注不同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应用层面。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母语依然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它的工具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活动中,为了走出民族社区并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学校里需要系统学习汉语,它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接触大量汉文出版物、影视节目和各类信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全国范围内就业与发展,学习英语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接触英文出版物和各类信息,使学生接触世界的科技和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直接了解世界其他的国家与文化。根据交流和阅读对象的不同,根据交流中所能够获得信息的层次,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交流与知识层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交流工具的功能。这就形成了一个语言使用的多层级结构,并且这一结构也因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由于(1)语言具有双重性,(2)各民族的发展水平与速度的不平衡,(3)各种语言向外扩张、吸引他人学习的态势不同这几个特点,所以每种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角色与功能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必须用历史、辩证和动态的眼光来看每种语言的发展趋势。
5、语言运行的经济效益问题
使用某种文字印刷一本教材,需要考虑使用并购买这本教材的学生总数,根据销售量才能计算教材的印刷成本。使用某种文字翻译出版一部国外的学术著作,需要考虑将购买这本书的该文字版本的读者群规模。如果读者群人数很少,销售收入不仅不能收回印刷成本,甚至不足以支付译者的报酬。这样的经济效益使一些语言文字的使用难以持续。即使有政府的经费补贴,也必然维持得十分艰难,今后不存在发展的任何空间。之所以在各种语言文字的竞争中存在“马太效应”,经济效益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哈萨克斯坦的例子及中国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马先生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间、各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全球化需要一种“世界性”的工作语言。由于各种原因,英语实际上正日益成为事实上的“世界性”工作语言,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出语言作为交流工具这一基本功能的重要性。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育”和加强汉语文学习,必须实事求是
四、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这部分内容比较庞杂,马先生首先解释了文化及中华文化的含义,然后又用史实阐述了“黄帝崇拜”是晚清汉人民族主义发明的观点,认为“满族”、“汉族”也是晚清出现的,列举了在清末各族曾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事例,在这种情况下,英、日、俄、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认识到为瓜分中国,必须分化中华民族,故而帝国主义鼓励汉人狭隘民族主义,利用其来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一些有识之士,如梁启超、孙中山等意识到狭隘汉人民族主义将对中国带来巨大祸端,因此以“五族共和”为基础重建中华“民族国家”,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一定要牢记“中华民族”绝不等于汉族。
10、如何看待“黄帝崇拜”和“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等提法:为了与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人联络感情,加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我国文化部门、外交机构和统战部门努力构建“大中华”的概念,一些提法如“华夏子孙”、“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政府活动和宣传媒体上逐渐成为主题词。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大兴土木、树立巨型雕像,每年举办祭奠孔子、黄帝、炎帝、女娲、神农等历史名人和神话人物,由省级政府出面主持祭祀大典,吸引了许多港台人士和海外华人的积极参与。以“龙的传人”为主题的大型演唱会,得到著名华人演艺人的鼎力支持。这些活动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确实提高了对中国的感情认同,加强了凝聚力。与此同时,不应忽视我国各少数民族对这些活动的反应,马先生认为应该全面和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中华”、“华人”、“华侨”等概念,及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保护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此部分中,马先生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例,说明了如何保护(少数民族建筑、服饰、工艺品、民族歌舞、民族节庆等)。
“汉化”还是现代化这部分,马先生讨论了汉字汉语是否就是“汉文化”?用汉字书写印刷的知识体系是否是汉人的传统知识体系?现在汉人穿的是“汉装”吗?现在汉族地区造的房子是汉人传统建筑吗?最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主流不是“汉化”,而是现代化 。
汉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0%以上,汉族地区的人们很容易忽视少数民族对汉族一些活动的心理反应。正因为如此,汉族知识分子和中央政府需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在文化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反对“大汉族主义”是一个长远的历史任务。
“汉人”不等于“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是“汉人的政府”,除了中原的儒家学说之外,藏传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等等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海外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孔子学院”同样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因此,由政府举办的各项官方活动必须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都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的是全国56个民族的共同利益。
我们要坚持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思路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要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作为一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我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完全一致,我们的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命运也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认识中华民族,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在各族相互认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
西北民族中心名誉主任周伟洲先生对马先生的讲座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马先生是一个“有良知和对国家有高度责任感的学者”,表达了对马先生的钦佩和尊敬。马先生的讲座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和值得注意及反思的问题,深受启发,同时周伟洲先生也对马戎先生的某些看法提出异议,如周先生认为马先生的“黄帝崇拜是清末革命党人在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发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及“黄帝崇拜”是否有“族群狭隘”的问题;对此异议,马先生又做了回应及解释。中心主任王欣也对马先生的讲座进行评议,并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此外还有听众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马先生请教,马先生对此都一一回应,讲座气氛异常热烈。(吴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