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2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中正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林冠群先生做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我校文科科研楼三层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掀起盖头——唐代吐蕃的庐山真面目》的第十一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讲座由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教授主持。
林冠群教授就治吐蕃史的观念与方法、吐蕃史研究的史料问题、前人治吐蕃史存在的问题和吐蕃政权的真实面目,以及如何治吐蕃史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此后,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杜文玉教授,西藏民族学院陈立明教授就林先生的报告进行了讲评,并与林冠群教授就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林冠群教授所讲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林教授认为,治吐蕃史应该重视原始史料,如吐蕃碑刻、敦煌文献、吐蕃简牍等,但需辨明史料的性质,并需重视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林教授认为,由于缺乏史料,治吐蕃史必须结合当代背景、社会文化、人情世故等作逻辑推论,而且必须广泛收集已经出版的相关论著,避免重复劳动。
第二,林教授解释了为什么形成有如覆上盖头的唐代吐蕃。其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语文的隔阂,文献阙佚(吐蕃文献传世者少),加上治史者的偏见与局限,造成人们对吐蕃史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偏差。此外,林教授认为吐蕃史研究存在伪史、错误充斥的现象。从藏文献来看,随着吐蕃社会的发展,佛教在极度困难中,重新在西藏高原立足,扎根于西藏社会。僧侣为免重蹈毁佛覆辙,在掌握了著史权以后,以唯宗教史观为本,在一切为宗教的前提下撰写历史,制造了大量的伪史、假史,诸如:松赞干布为观世音菩萨化身、唐军攻入逻些、金城公主再嫁家翁、墀松德赞为金城公主所出、玛尚仲巴杰遭活埋、墀德松赞于四岁继承赞普位、朗达玛为恶魔化身现世毁佛等等,全属空穴来风。从汉文史料看,林教授指出汉文史料对吐蕃的记载也存在诸多错误之处。他认为,由于唐人因吐蕃地理环境特殊,视入蕃为畏途,加之对吐蕃之鄙视,因此对吐蕃相当隔阂,因而唐人所遗留的文献,对吐蕃内情的记载,颇见误解,多有错误。林教授就《通典·边防六·西戎二·吐蕃》、《旧唐书·吐蕃传》、《冊府元龜·外臣部》、《新唐書·吐蕃传》及《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举例予以辨析,指出这些记载中存在的诸多错误。
第三,有关唐代吐蕃史论著的商榷。林教授将目前唐代吐蕃史研究的论著,分为海峡两岸与国际等三部分,分通论、专论分别择要评价了台湾和大陆在研究吐蕃王朝历史方面的主要论著,指出了目前两岸关于此研究的值得商榷之处。他还以法国藏学家石泰安为例,叙述了国外吐蕃史研究的独到及值得借鉴之处。他认为,国外藏学界与海峡两岸藏学界之最大殊异处在于,他们娴熟各种必备的中外语文,特别是藏文,而且能掌握全般的藏文文献,运用自如,因此得以从敦煌古藏文文献、吐蕃碑铭及吐蕃简牍之中,试图重新建构唐代吐蕃史。
第四,“掀起来盖头的唐代吐蕃”。林教授对吐蕃王朝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澄清。他认为,吐蕃政权的性质是农业中央掌控游牧地方;建制是一国三制,即本部、藩国和殖民地;政权的王位继承特征是父传子,实行宰相制度。林教授还指出,吐蕃王朝主动与唐朝议和的缘由在于,使得唐朝承认其所侵占土地的合法性。
最后,林教授认为,治民族史的方法之一,要重视土著观点。但是土著观点在唐代吐蕃史研究中有其局限性,因此应该发掘新史料,重视藏语文的训练,并运用社会科学观点诠释史料。
林教授演讲结束后,特邀评论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史专家杜文玉教授就林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此后,西藏民族学院藏学研究学者陈立明教授对讲座也进行精彩的点评,并讲述了林教授在治学方面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后,他向林教授提出了其所关心的问题,即唐蕃关系是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种对等关系?吐蕃社会的性质是奴隶制社会成分多一点,还是封建制社会成分多一点?如何处理修《西藏通史》过程中自己的观点与反映整个学术界主流观点的度的问题?
林教授作了回答,他认为,唐蕃关系可以从天下到万国的观念来讲。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回纥等处借兵平乱,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放弃了“天可汗”的位置,唐朝的“天朝”地位基本上不存在了,有回纥国与其对等,从附属的联盟体变成与唐朝对等的兄弟之国,更不用说吐蕃了。吐蕃从头到尾以和亲的形式与唐朝结成甥舅之国,虽然在口头说低于唐朝一点,但实际上其心态就是对等。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吐蕃打下了唐朝河西陇右的土地,更不承认以甥舅国定位双方关系,在与唐朝议和时,非常注重对等的形式。就史论史,唐蕃关系没有所谓的中央、地方。吐蕃就是一方之霸,甚至此姿态盖过李唐。当时,我们也可以从史料方面来看,各国的使节也是到拉萨去的。对于陈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对于吐蕃的社会性质,林教授关注的是土地问题,对吐蕃人而言,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争夺土地,攻城略地,在攻占唐朝的土地之后,吐蕃会请和,其目的在于划界,迫使唐朝承认其所侵占的土地属于吐蕃,其请和的主要内涵就在于此。从土地的观点看,吐蕃将土地分封给众臣,本身就具有封建制性质,与春秋时代有许多近似之处。吐蕃也是把皇宫和臣相府分得很清楚,内朝官和外朝官从开始就区分。第三个问题,林教授回答说,《西藏通史》由委员会拟定纲要,写完之后,由主编汇总取舍。林教授的撰写原则是尊重原作者观点,如果各章之间没有冲突矛盾,就按照原作者的观点;假如有冲突之处,就找来原作者讨论,讨论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观点,这是他的个人立场。
之后,我中心有位博士生提出“唐蕃两次和亲对唐蕃关系而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的问题。林教授回答说,第一次是战争的结果,有点半强迫的性质,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是唐蕃战争中唐朝失败的结果。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是中华文化首次大量正式进入吐蕃,所以他认可文成公主是“文化亲善大使”的观点。从史料上看,在汉文材料中,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几乎没有,但是在西藏方面的材料中,记载很多,许多民间的传说、戏曲都对文成公主歌颂有加,把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归于文成公主身上。文成公主成功塑造了“文化英雄”的角色。而金城公主是在一片友好的氛围中嫁到吐蕃的。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到一个地方——金城县,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规模和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唐太宗嫁文成公主时。金城公主进藏后的遭遇与文成公主相比相差甚远。关于金城公主的记载又变成了另一种模式,即汉文文献中有关于金城公主的记载,但藏文文献中关于她的记载几乎没有,甚至在教法史料中对其有所丑化。林教授总结说,她们在推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杰出女性。
至此,此次讲座结束。聆听讲座的我校师生对林教授的讲座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徐百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