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8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校文科科研楼二层学术报告厅举办第九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讲座由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琪教授主持,主讲人为中国社科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先生。
讲座于下午2点30分正是开始,题目是《西夏历史和社会的几个问题》,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 关于西夏历史上一些问题的重新认识
在这一部分史金波先生主要谈了四个问题。
(一) 元昊称帝与庆历和盟
1038年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并和宋朝之间发生了几次战争,西夏均胜,由于辽、夏的矛盾使宋、辽、夏之间互为对手。夏、宋之间由于双方的原因,促使庆历和盟,双方划定疆界。宋朝不承认西夏是单独的国家,也不承认元昊是皇帝,但元昊在其境内称帝自若。这一和盟使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新的、互相承认的三国,出现了三个皇帝。
(二) 力挽狂澜的少年皇帝夏毅宗谅祚
史先生将夏毅宗与清康熙帝比较,认为李谅祚在皇族大权旁落、重臣篡国的危机之时,能处变不惊,剪除篡逆,亲揽大权,实属难得,是继元昊之后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称道。
(三) 西夏前期三代母后专权
元昊妃、毅宗母没藏氏,毅宗后、惠宗母梁氏,惠宗后、崇宗母梁氏三朝幕后专政,时间37年,在西夏190年的历史中占五分之一的时间,她们主政期间,强调番礼,摒弃汉仪;翻译西夏文大藏经;接连吐蕃,对抗宋朝。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太后主政并不难被皇室和大臣们乃至社会所接受。因此西夏皇太后的临朝治国,既有民族特征,又有时代印记。
(四) 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夏崇宗和仁宗
崇宗在位时,发展儒学,调整了蕃汉之间的关系,使西夏走上了蕃汉并重的道路。仁宗时其父政策,大力提倡文教,尊孔子为文皇帝,其文治可圈可点,但武功乏善可陈,西夏由盛转衰的迹象已经明显。
崇宗、仁宗父子二人连续在位108年,这可能是历史的偶然性,但也说明了当时西夏社会尽管有阶级矛盾很民族矛盾,社会基本上是稳定的,特别是这一时期没有很大的战争。
二 关于西夏社会的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史先生涉及的层面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制度
(管制)
西夏职官名称多效法中原王朝,阶位、名称很有特色,已知西夏官阶至少有80多阶,100多个名号,其职官比宋朝明目、层次、数量都少。但是有一些职官有西夏特色。
(法制)
《天盛律令》不仅吸纳了唐宋等律书以忠和孝为核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法制思想,还接受了“十恶”“八议”“五刑”的基本内容。
《天盛律令》在形式上又统一格式的律令条目,分层次书写的条款,这种法律条文的形式使内容更加清晰,显得纲要分明、层次清楚,很近似于现代的法典。
(兵志)
“抄”是西夏军队最小的基层组织,这种军事单位将军队、社会和家庭联系在一起,形成全社会男子人人皆兵的态势。西夏后期军抄内正军、辅主皆年龄偏高,15—30岁的壮丁比例很小,可推测西夏军队战斗力减弱。
经 济
(农业)
农业生产有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已经出现封建所有制的土地占有关系。西夏时期已产棉花,此地区很可能就是把西域棉花传入中原的过度地带。
(畜牧业)
畜牧业是党项族的传统产业,西夏时期有官牧和私牧两种方式。牧民的食物主要是肉类和乳制品。肉食以羊肉为主,猪肉其次。
(手工业)
有专门管理手工制品的政府机构;手工业工匠名目繁多,且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文 化
(一)西夏文字的创志和使用
元昊时期,创制了西夏文,称“国字”,应用范围广,使用地区大,延续时间长,文献丰富。西夏文的创造,适应了当时党项族对文字的实际需求,对促进西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加速当时各族之间的交往起了重大作用。
(二)发展汉学
西夏创制文字后,多次翻译儒家经典,继承和发扬了中原传统文化。
(三)先进的印刷术
西夏有发达的印刷业,其刻本书籍十分丰富,数量很大,种类繁多,西夏刻本书籍从文字种类分有西夏文、汉文和藏文三类。值得一提的是其藏文刻本及西夏文活字印刷,西夏的藏文刻本比永乐版的藏文大藏经要早两个世纪,充分反映了藏文早起印刷出版的特点,出土的西夏文活字印刷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佛教信仰
西夏是一个多种宗教流行的国度。党项人最早是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西夏建国前后,佛教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形成以佛教为主,佛教与道教、原始宗教并存的局面。西夏在佛教信仰方面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用西夏文翻译佛经。二是封设帝师,资料证明西夏所封藏传佛教大师为帝师,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帝师,而且西夏帝师的设置已经制度化。三是藏传佛教的传入。
艺 术
(一) 婚俗
西夏盛行父母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保留有姑舅表婚的习俗。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存在一夫多妻现象,抢婚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 葬俗
考古发现表明,西夏时期保存有火葬,又有土葬,或者火葬和土葬相结合。
(服饰)
西夏王朝的服饰因行业不同、男女老幼的差别、季节变化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而且服饰还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社会中起到别级别、明贵贱的功用。
三 西夏社会的特点
在这部分里史金波先生将西夏社会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各民族势力大体均衡的多民族社会
2.带有封建社会残余的封建社会
3.具有创造性的多元复合文化社会
讲座之后,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赵世超教授作了讲评。他认为史先生的讲座内容丰富、全面,是西夏史方面的一个普及教育,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西夏史教育。这个讲座引发了赵世超先生对目前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原主任周伟洲先生也对史金波先生的讲座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这次讲座是史先生研究西夏史和社会研究的一个小结和新的心得。史先生的新见解和看法主要体现在西夏历史方面,具体而言,如元昊称帝的情节和庆历和盟,夏毅宗的评价及西夏前期三代母后专政与宋、辽母后专政的比较,西夏两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崇宗和仁宗与汉武帝、清康熙的比较几个方面均有新意,对西夏历史研究很有启发。西夏社会各个层面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史先生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总之,史先生的精彩讲座和深入浅出的论述,使我们对这个过去似乎被遗忘的王朝更加关注,也增加了更多的西夏知识。
随后,周先生及其他学者围绕讲座内容向主讲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史先生一一作答,现场互动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