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民族学讲座
民族学讲座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族学讲座 > 民族学讲座 > 正文

第七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01  阅读次数:

                            

 

2005619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校文科科研楼二层学术报告厅举办第七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讲座由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周伟洲教授主持,主讲人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明珂先生。

讲座于下午2:30正是开始,题目是《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模式化情节》,讲座以几个影片片段为例开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王明珂先生首先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调和了人类学族群研究中的根基论与工具论矛盾的族群历史研究,由此引入了族群历史叙事的三种“结构”。

1. 范式化叙事情节,即情节类似的叙事内容。

在历史叙事中,各种人、物、时、空符号共同构成叙事中的事件。但人们记录下来的“人物”与“事件”常蕴含着某种叙事模式,它们或循叙事模式而被书写,或因其符合叙事模式而被记录,或因需要而被人们循此模式建构。如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及“英雄徒边记”之叙事模式。透过这样的历史叙事及其中的符号隐喻与情节,古代华夏描述了不同性质的边缘,此种书写也造成了不同性质的华夏边缘。

2.文类,即文字表述之特定文本结构,是一种被沿用而产生许多文本之范式化书写、编辑与阅读模式。

一种文类的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情境中,一种夸耀性的个人创作收到政治或者社会权利持续的支持,因而在成后继者之屈从、攀附与模仿,形成一种书写范例,王明珂先生从形式、情境、权谋关系与历史等方面,说明了文类的形成、变迁及其意义。

在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中,正史、方志与族谱成为“华夏认同”情境下的三种重要文类。“正史”所对应的是整体的“中国”与“中国之人”,并界定后者的血缘、领域、政权、边缘及社会内部之区分;“方志”所对应的是地方和局部的,透视着其向核心与整体的模仿攀附;“族谱”所对应的则是具体的血缘家族,透视出其对共同的“祖先起源”的追求。

3.历史心性,即某一社会中人们理解、记忆与叙述历史的一种文化概念。

在这一部分中,王明珂先生从“历史心性”的角度解析“弟兄祖先”和“英雄祖先”的传说结构,并通过对这些传说产生的“结构性情境”的分析,指出“弟兄祖先故事”产生于对等竞争、结构简单,并内向解决资源问题的人群社会之中;“英雄圣王历史”则常见于以内在阶序化与外向扩张来解决资源问题的复杂社会之中。

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历史心性、文类与文本“这三种叙事模式对应不同的结构性情境层次,认为一种结构性社会情境,产生其特有的,可支持此社会情境的历史心性,但它只有寄托于文本,或某种文类中的文本才能在流动的社会记忆中展露自己。而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复制,又形成文类,文类结构中因此蕴含历史心性。

讲座之后,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欣教授进行了精彩的讲评,他认为王明珂先生的此次讲座是对历史文本的重新解释,从“历史心性“出发,探究隐藏在“文本”、“文类”和“范式化情节”背后的深层次意义,这一点也正是其对于中国当代民族学本土化的最有价值的尝试之一;而且王明珂先生通过对上述三种文类的总结与分析,事实上建构起了一个完整的“华夏认同”的“结构性”体系,是对中国当代民族学本土化的最后价值的尝试之一。

作为评议人之一,宁夏考古所所长罗丰教授也对王明珂先生的学术精神作了客观评价。西北大学教授石兴邦教授谈及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新整合,中国藏学中心研究员张云认为王明珂先生将历史研究与民族学极好地结合在一起。

此后,学者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与王明珂先生进行探讨,整个讲座气氛非常热烈。



 

上一条:第九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下一条:第六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