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民族学讲座
民族学讲座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族学讲座 > 民族学讲座 > 正文

第五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30  阅读次数:
 

    2004517日上午9点,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在学校学术活动中心二楼学术报告厅举办“第五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与会学者主要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西北环发中心、政治经济学院及陕西社会院、西北大学等单位。

本届民族学讲座的主持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田雪原研究员,讲座的题目是《发展观的转变与人口发展战略》。讲座由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伟洲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长赵世超到会并致欢迎词。

田雪原先生的讲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发展要转变观念

在这一部分,田雪原先生首先阐述了发展观的概念,即审视发展时所站的立场或所持的态度。这种立场、认识、看法和态度,是制导发展的中枢,“导航”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因此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目的和目标经历了追求产量和以产值为主的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观逐渐发生了转变。到21世纪,党的十六大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六个更加”,并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茶树了“后小康”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这“六个更加”、“四个方面”、“五个统筹”意味着中国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发展观,转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       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随着发展目的和目标的转变,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也将随之发生改变,由以投资产出资本增长为主要驱动力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生为主要方式,转变到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和以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上来,因此目前的经济发展要突出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优化结构”,主要是指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之间和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而优化三次产业之间结构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三次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技术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商业的转移和人口城市化的加速进行,此外,还要注意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提高效益”,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田先生认为,“提高效益”不应局限在经济领域,搭理加强教育和驱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全面的社会发展,同样是发展的驱动力,具有提高效益的功效。

3.       人与自然和谐

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具体化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田先生认为要实现这样的“三生”和谐和“五个统筹”的全面发展,除了要树立协调的经济发展观,包括经济自身发展的集约性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全面社会发展观,克服现实社会发展中的某些滞后方面之外,从根本上说,就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而人口、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可以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基于这样的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归结为人口变动和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文明发展目标。立足于人口与发展,重点将是:人口的的变动与发展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适应,人口的变动与发展同环境保护相结合。

                                         目前的人口态势

在这一部分中,田先生从宏观上将目前人口态势概况为以下五个方面,即所谓“五峰”现象:

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口总量高峰将提前到来

中国近30年来生育率长期持续下降,人口的年龄结构完成由年轻型向成年型、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按照中位预测方案,2030年全国人口达到14.68亿即可实现零增长,这比国内外以往的预测峰值人口数量减少近1亿,时间也提前10多年。

2.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10多年后即可达到最高峰值

20世纪80年代开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急剧上升,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达到10亿,其后将转向下降。

3.       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未来半个世纪内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以后的30年里,我国的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比总体人口增长速度高处2.9个百分点;2030年—2050年间,老龄人口增长的速度比总体人口增长速度高处1.75个百分点,这种人口增长的差异将导致考年人口的比例上升。

4.       流动人口居高不下,目前已临最高峰值

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加速进行,21世纪头10年将是流动人口增长的高峰值,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到50%以上之后,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旋律的流动人口高潮将出现跌落的走势。

5.       出生人口性别比经过持续攀升后,当前已达到新的高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90年代以后更为显著,目前为100:118,在世界各国中属于严重偏高国家。

                                                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确定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人口变动与人口结构合理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在这“两化”之间,人口变动与结构的合理化是前提,没有人口这个“合理化”,就谈不上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人口发展战略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建立在“两化”原则基础上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从人口自身角度观察,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人口“五峰”之间的联系与互动,防止因为某一两个人口高峰“异峰突起”,给未来的人口变动和发展造成某种不可逆转的被动之势,进而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患。其次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更长远一些时间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寻求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田先生提出了高、中、低位三种人口发展战略预测,并详细地比较分析了三种方案的优缺点,认为中位方案兼顾了高方案人口结构比较合理、低方案人口数量控制比较有效的优点,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高方案人口数量控制较差、低方案人口结构不尽合理方面的缺点,是适应我国当前人口态势和未来人口“五峰”行将来临的特点,谋求人口变动与结构合理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比较理想也是现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方案具体可以表述为: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调整人口的结构,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以人口变动与结构合理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宗旨的人口发展战略。而实施以中位方案为目标的人口发展战略,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生育率和生育政策的选择上来,为此,田先生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加调整的改革思路,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议:第一步,不分城乡,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结婚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第二步,农村一方为独生子女者结婚,允许生育两个孩子;第三步,农村不分性别,可以普遍生育两个孩子,条件是除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外均不得生育三个及以上孩子。

田先生的讲座之后,讲座评议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朱士光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田先生的讲座结合国情及实际需要,针对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人口态势、人口发展战略发表了非常精辟、独到的见解,使与会者更为深入地了解转变发展观的原因以及如何转变发展观,更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态势,更为具体地了解了“两化”(人口变动与人口结合合理化,人口与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朱士光教授也就中国人口发展态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田先生进行商榷。

评议人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王继也发言,他认为田先生的讲座是以此高水平、高规格、启发大、收益多的讲座,使与会者从人、自然、资源角度进一步理解了“十六大”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人口态势有权威性、全面性地了解;田先生这种对人口问题进行细致、科学、周密的研究,有发展眼光的战略,是一个大手笔、有大气势,具有大家风范,可为高层提供科学的依据。此次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从三个转变上解读发展观,打开了思路、扩宽了认识发展观的视野。使我们耳目一新;二是将未来发展战略纳入社会发展总进程中,置于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之下;三是运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精确的模式,可信度比较高。总的说来,学术报告精彩、深刻。

最后,主持人周伟洲教授总结发言说:田先生的这场报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接着提问者和讨论开始,评议人及与会学者纷纷提问,气氛非常热烈。(吴洪林)

 

上一条:第六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下一条:第四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