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科研成果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9-01-12 阅读次数:
科 研 成 果 名 称 |
第一作者 |
职称 |
出版、发表
使用单位 |
《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 |
马强 |
副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
《伊斯兰乌玛精神与都市穆斯林社区——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现状田野调查》 |
马强 |
副教授 |
《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
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三章) |
马强 |
副教授 |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
|
韩中义 |
副研究员 |
《世界民族》
2006年10月(第五期) |
《喀喇汗王朝名称杂考》 |
韩中义 |
副研究员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年10月(第四期) |
|
韩中义 |
副研究员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第三期) |
《历史文献——小经〈纪事〉初探》 |
韩中义 |
副研究员 |
《西北民族论丛》(第四辑)
2006年3月 |
|
韩中义 |
副研究员 |
《青海民族研究》
2006年1月(第一期) |
《十三年来社会主义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研究综述》 |
王超 |
研究实习员 |
《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三期 |
《论宗教与民族认同》 |
吕建福 |
教授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
《高丽王朝的祈禳佛教与东传之密教》 |
吕建福 |
教授 |
《佛教研究》第25期,2006年8月(韩国)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民族观的嬗变》 |
吕建福 |
教授 |
《西北民族论丛》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
《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吕建福 |
教授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
《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续)》 |
吕建福 |
教授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
《长安子午谷金可记摩崖碑研究》 |
周伟洲 |
教授 |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一期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悼念史念海师》 |
周伟洲 |
教授 |
《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吐谷浑的历史与文化》 |
周伟洲 |
教授 |
《文明》杂志 2006年第11期 |
《新疆建省前后维吾尔族地区经济的凋敝与复苏》 |
周伟洲 |
教授 |
《西北民族论丛》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
《丝绸之路大辞典》 |
周伟洲 |
教授 |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
《敕勒与柔然》(修订本) |
周伟洲 |
教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汉赵国史》(修订本) |
周伟洲 |
教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南凉与西秦》(修订本) |
周伟洲 |
教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吐谷浑史》(修订本) |
周伟洲 |
教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唐代党项》(修订本) |
周伟洲 |
教授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
《阿房宫概念与阿房宫考古》 |
杨东宇 |
讲师 |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二期 |
|
杨东宇 |
讲师 |
《西域研究》2006年第二期 |
《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的民族心态-以赫连勃勃为主》 |
吴洪琳 |
助理研究员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五期 |
《鄯善苏贝希遗址与早期车师文化》 |
王欣 |
教授 |
《西北民族论丛》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
《10世纪前中国西北边疆发展的几个特点》 |
王欣 |
教授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6年第2期 |
《从巴克特里亚到吐火罗斯坦》 |
王欣 |
教授 |
《世界民族》
2004年第6期 |
《新疆吐峪沟麻扎崇拜的社会文化功能》 |
王欣 |
教授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年第5期 |
《唐代的外来宗教与中亚文明》 |
韩香 |
副教授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
《丝绸之路大辞典》(第七编,民族宗教编) |
韩香 |
副教授 |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苏特艺术中的康居人形象》 |
李琪 |
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北民族论丛》第四辑 |
《颜色革命冲击下中亚局部地区动荡的民族宗教因素》 |
李琪 |
研究员 |
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2006年第四期 |
上一条:2007年科研成果
下一条:2005年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