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下午14:30,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在雁塔校区文科科研楼312教室成功举办“西部边疆讲坛第96讲”。特木勒教授以《西北边疆民族史史料的多语文交汇现象》为题,与边疆研究院师生们展开交流,研究院徐百永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特木勒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元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中国西北边疆民族史、中外关系史。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客旅阁中心访问学人(Kluge Fellow,2004-2005)身份从事研究,并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资助在高丽大学进行学术研究(2007—2008年)。曾独立承担南京大学人才引进培养基金项目一项,承担国家 “985工程”课题子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蒙古游牧文化”,并主持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学研究中心和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合作项目“多元族群与中西文化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特木勒教授通过展示碑刻中多种语言的实例,阐述了中国西北边疆民族史中多语言交汇的情况,并将其划分为三部分:一是以某一少数民族文字创制字母的相关史料;二是汉字作为注音字母的史料;三是与汉文文献相对应的民族语言史料。
在此基础上,特木勒教授进一步与师生们探讨了汉文史料中出现的民族语言史料的研究问题。他以晚清民族史庞大的史料宝库——点校本《筹办夷务始末》为线索,以校本和影印本为研究材料,指出了其中存在四类史料点校的错误:第一类,本不可点断而点断者;第二类,存在失校情况;第三类,出现误校问题;第四类,应断却未断者。
最后,特木勒教授引用陈得芝先生的观点,强调民族历史文献整理并非追求标新立异,而是旨在将边疆民族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作为民族史研究的基础工程来抓。他呼吁相关专门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并遵守必要的学术规范,把工作做细做实,唯有如此,才能撰写出高水平的民族史著作以及通史、断代史著作。

讲座结束后,徐百永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特木勒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详实、事例生动鲜明、见解独到深刻,所使用的很多资料都难得可见。特木勒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