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第三届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召开。此次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筹办。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柯西钢先生,以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张云先生,均亲临现场并发表开幕致辞,论坛主持人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教授担任。本次论坛为期两天,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青年学者,共同交流探讨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柯西钢在开幕式致辞时说,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在陕西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的构建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并在学校的未来战略规划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前两届藏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且积极的影响,显著推动了学校民族学,特别是藏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今日,各地学者专家再次集结就中国藏学的相关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空间维度上展现了学术交流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他坚信此次论坛的举办以及各位学者间的观点交流,将对推动中国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极为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张云在致辞中从史料、史实与史观三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对西藏历史研究的理解。他强调,中国的藏学研究者应在面对重大原则性问题时,必须坚守明确的立场。他进一步指出,藏学研究的根基深植于中国,中国是藏学研究的肥沃土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西藏历史研究前景光明,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藏学研究者身上。他寄望于中国的年轻藏学研究者,希望他们能够肩负起重要的使命,充分展现才华,为推动中国藏学研究的繁荣,为服务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稳定发展,以及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更加卓越的力量。
在开幕式上,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当增吉、四川大学副教授罗宏、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敏、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军君、青海民族大学副教授陈昱彤以及西藏民族大学讲师刘星君六位的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们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出发,围绕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西藏篇章的学术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洞见的学术分享与交流,充分展现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
开幕式圆满结束后,会议根据青年学者们提交的论文研究方向策划了三个分论坛,于15日至16日进行深入的讨论。三个分论坛的主题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藏工作实践”、“藏传佛教中国化”以及“藏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第一分论坛
分论坛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藏工作实践”为主题,共有11位参会代表先后进行主题发言。
15日上半场由四川大学徐鹏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为评议人。西藏大学博士索南才让以《吐蕃石刻愿文的学术史考察》为发言主题,聚焦吐蕃时期的石刻愿文,特别是这些文献在多康地区的分布和学术研究现状。他详细讨论了早期藏文文献和近代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些文献的文献学和历史研究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博士郭少妮的发言主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之“养民”措施——从清代西藏粮谷奏报到贮备仓储》,讨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西藏边境地区如何通过各种“养民”措施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扎西南杰在发言中,以《几乎被人遗忘的清代国师——墨尔根绰济大国师》为题,对清代国师墨尔根绰济大国师的事迹以及其历史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5日下半场由中央民族大学郭少妮博士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徐百永教授为评议人。新疆大学硕士刘慧茹以《清代嘉庆朝西藏吏治研究——以“成林策拔克互讦”为例》为发言主题,重点分析了清代嘉庆朝时期西藏的吏治情况,揭示这一时期西藏吏治的特点和问题,并探讨中央政府在西藏实施的相关政策及其影响。四川大学徐鹏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川康分疆——以川边宁雅两属划入西康为中心》,讨论了西康省制化过程中川康分疆的问题,研究了分疆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阐证了这一过程对地方行政管理和民族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对现代西藏区域治理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博士袁昌旭的发言主题为《调试与融合——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西藏的司法举措(1940-1944)》,论述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成立后的一系列举措,强调了其对西藏地方司法体系现代化进程及国家治理体系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16日上午场由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扎西南杰主持,青海民族大学陈昱彤副教授为评议人。西藏大学博士公秋旦次以《从礼尚往来到边疆治理:18世纪初川藏交通中的清廷官兵与沿线高僧的互动关系》为发言题目,从互惠的角度分别对清朝廷通过实施高僧奖赏机制深化治理西藏地方策略及高僧通过协助朝廷官员获得封号与奖赏,从而增强对王朝国家的认同以推动川藏官道的建立两方面进行人类学分析。西藏民族大学讲师朱亚成以《藏族赛马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现实诉求与实践路径》发言主题,认为藏族赛马节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活动,其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兰州大学博士刘洋的发言主题为《汉藏交界地带的神案文化研究》,对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的神案系统进行了剖析,认为神案不仅为地方社会自我组织与管理中社会结构的隐喻,也是大一统王朝国家在场地方社会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的突出特性。青海民族大学博士卢茜以《从“汉戏”在“羌姆”中的展演看汉藏往来的记忆共叙——以康区白玉寺“莲师羌姆”为例》为发言主题,认为不同身份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记忆,由此通过对多重技艺生境的考证,复现藏边社会民族间经济往来、足迹互通,政治秩序互构的发展样态,展演“汉戏”发挥培育民众共荣情感强,强化族群文化认同,构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博士马生福以《1932年国民政府专使张铭赴尼泊尔受勋事迹研究》为发言主题,梳理了1931年至1932年国民政府派张铭作为专使赴尼泊尔授勋的史事,提出清晰完整地认识近代中尼关系史的重要性,提出其对当今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共建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分论坛
分论坛二以“藏传佛教中国化”为主题,共有12位参会代表先后进行主题发言。
15日上半场由江苏师范大学黄吉宏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叶拉太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南俊昂杰的发言题目为《从<禅定目炬>看吐蕃时期汉藏佛教间的交流》,在前任研究的基础上,以《禅定目炬》所述禅宗部分和佛经引文为切入点,在阐释文本作者努钦·佛智眼中的汉传顿悟思想的同时,通过追溯和比较书中佛经引文的出处及与之对应的藏汉译本,试图对公元10世纪以前汉藏佛教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做一番探讨。西藏大学博士拉毛东知的发言题目为《佛教中国化暨本土化路线视阈下:英藏敦煌古藏文写本<吐蕃善知识传承名录>解读》,认为《吐蕃善知识传承名录》记录了8世纪末到9世纪后半期,与古印度堪布寂护有师生关系的卫藏之大昭寺及桑耶、还有多康、廓州、河西甘州地区二十六名善知识传承名录,其总体结构呈现了一定的藏族传统地理概念,这里所出现的历史人物也由若干个民族组成,于是此文献在“佛教本土化暨中国化路线视阈下”,对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非凡的考证和借鉴意义。助理研究员楞本先的发言题目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后弘期戒律传承问题研究》,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佛教律部经典进行分析,指出佛教戒律经典框架内产生的律统之争,既是吐蕃僧诤等历史问题的延续,又是15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内部“护教之辩”的理论需求,更是甘丹颇章时期实现政教合一的现实目的。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康珠的发言题目为《互动与涵化——共同体视域下<噶当书>的藏人身份建构》,她认为基于共同体视域,分析《噶当书》为建构藏人观音信仰重要意义,旨在厘清汉藏佛教于义理和实践中的共性和特点,以推动它们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发展,以观音信仰构建中华多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此阶段发言完毕后,各位老师提供了若干宝贵建议。
15日下半场由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敏担任主持人,助理研究员愣本先担任评议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才贝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文明交流互鉴下的岗底斯与玛旁雍措——以多语文本为中心》,文章通过跨文化视角梳理了汉藏及南亚相关文献对于冈底斯山-玛旁雍措的多重表述,阐述文化内涵的差异及文化价值的普遍性,强调了冈底斯作为中国“神圣遗产”的定位。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黄吉宏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治道与信仰:明初佛道关系与五台山圣地崇拜的历史变迁初探》,他认为明初政治上谋求“远迈汉唐、参酌宋制”的宏图经权与宗教治理上对佛道二藏经典的接力重整以及同一佛教圣地不同教派之间法、人、地的共情与兼容,对当下推进中华大佛教观视域下宗教内部和谐治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清华大学色让准博士发言题目为《利美之典范:觉囊贡嘎卓确及其<甚深百部导引>》,对《甚深百部导引》的内容及其传承史等进行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讲师谢光典的发言题目为《藏文文献中的西安城》,他从长时段的视角,搜集整理了明清时期的藏文史籍、传记、游记、地理志等各类藏文文献中有关西安的记载,在对一手藏文史料进行详实译注的基础上,考察各种类型的藏文文本所所描绘的西安城,对比相关汉藏史料,探讨藏文化背景下的西安城及其所反应的汉藏紧密相连的历史实情,从而凸显作为汉藏共同精神家园的西安城。此阶段发言完毕后,各位专家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
16日上午场由西藏民族大学讲师刘星君担任主持人,青海民族大学才贝教授担任评议人。山西师范大学讲师李子君的发言题目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藏事处经办西藏社会事务研究》,她认为蒙藏委员会藏事处在履行主办职责的过程中,对西藏教育、宗教、经济及交通等事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藏族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浙江大学博士后完玛南加的发言题目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寺院”称谓及其演变研究》,他认为这一演变历程能够体现出藏传佛教寺院规模日益壮大、内涵不断丰富、系统逐渐完善的发展趋势,也铸就了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文化学习、研究和传承中心的地位。中央民族大学博士郭建琦的发言题目为《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教义阐释——以觉囊派判教观为例》,文章尝试通过觉囊派经典《山法了义海论》去探讨觉囊派对“三转法轮”的特殊阐释,以此管窥藏传佛教如来藏本土化、中国化的思想进程。青海民族大学讲师尤拉才让的发言题目为《青海海南“姜贡曲”因明学答辩会调查研究——基于藏传佛教中国化视角》,宗教团体的组织和管理,增强了寺僧的国家认同感,提高了其对教义的再阐释能力,也贯彻了崇俭戒奢的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经院宗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各位学者发言完毕后,青海民族大学才贝教授逐一对其进行点评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三分论坛
分论坛二以“藏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为主题,共有12位参会代表先后进行主题发言。
15日上半场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陈锦萍担任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讲师王含章为评议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才旦加的发言题目为《试论藏族氏族历史中的象雄——一种研究象雄历史的新视角》,他通过文献之间的对照发现,将氏族部落的起源、演变、合作和斗争的历史作为一种隐性的、非主流的叙事视角,呈现了象雄历史形象的一种不同面向,为研究象雄历史提供了借鉴。青海民族大学博士生德尕加的发言题目为《13 世纪藏文苯教文献与民族关系——以<穆叶扎浦恰的起源>为例》,从古代藏族历史与文化史、周边民族交往交流史方面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新视角出发,对此类文献的书写体列、内在传承特征及历史文献价值进行了研究。浙江大学硕士生夏博宇的发言题目为《<译文备览·西番馆来文>校注与研究》,他将《华夷译语》的《西番馆来文》中未使用的后半部分汉藏文内容录出并予以注释与研究。政协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李志康的发言题目为《岷州卫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民族“三交”现象——以扎马村前川寺为例》,对岷县扎马村前川寺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彩绘及遗存文物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民族融合为切入点,分析其独特性、时代性和文化性。各位老师对此阶段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的点评总结。
15日下半场由政协岷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李志康主持,评议人为青海民族大学当增吉教授。青海师大学报编辑部王耀科的发言题目为《明清时期河州保安四屯军户身份转变与文化认同》,指出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和往来接触中,以及地方环境影响下,四屯群体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格局,也表明了所展现的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认知。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小红的发言题目为《明清时期洮河流域的“三大怙主”经咒石刻》,他指出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物是考原、解读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为汉藏民族走廊不可多得的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资料。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陈锦萍的发言题目为《清代藏文史籍<汉区佛教源流记>的文献学价值——兼论贡布嘉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重点论述了《汉区佛教源流记》的文献学价值,进而对作者成长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分析贡布嘉“成才”的个人因素与国家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广的发言题目是《民国时期广仁寺的发展历程与形象研究》,广仁寺作为汉蒙藏各族往来的重要“驿站”,对促进汉蒙藏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各族人士在西安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加强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意识。此次讨论结束后各位老师对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
16日上午场由青海民族大学当增吉教授担任主持人,评议人为四川大学副教授罗宏。西藏大学的博士多杰才旦的发言题目为《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档案中探寻——兴萨班智达的宗教与政治活动及其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远贡献》,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档案、历史文献等,对兴萨班智达在促进各族间关系以及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隶属关系方面的贡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他如何利用青海代表及班禅委托人身份等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为汉藏蒙满等近代中华民族之各族之间构建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项秀编辑的发言题目为《从一份铁劵文书看苯教在甘丹颇章政权中的历史作用》,寻找甘丹颇章时期的西藏宗教状态中涉及苯教部分的内容,以期还原甘丹颇章时期各宗教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全貌。陕西师范大学讲师王含章的发言题目为《多元与融合——藏文化与青藏高原东部的民俗文化格局》。发言结束后李志康老师对发言人在论文中出现的一些定义模糊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当增吉教授对几位发言人的内容做了总结,并对论文框架的安排提供了修改意见。
6月16日,会议闭幕式如期举行。在此次会议中,各会场代表就过去两日的深入讨论与宝贵分享向大会进行了详尽的汇报。陕西师范大学的刘军君副教授担任了此次闭幕式的主持人,并在最后郑重宣布大会的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