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上午9:00,我院西部边疆讲坛第79讲在雁塔校区教学五楼5107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天下国家”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我院徐百永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二级。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入选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学会顾问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委、会评和成果鉴定专家。出版学术专著(包括主编)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讲座伊始,李大龙教授指出,如何认识“中国”和“边疆”是中国边疆乃至中国历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边疆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中国边疆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李大龙教授指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如何认识“中国”与“边疆”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史观。李大龙教授提出了对今日中国的认识,即自然凝聚、碰撞底定,同时针对这一认识给出了三个理由。
接下来,李大龙教授指出,为了确定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叙述范围,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过两次全国范围的讨论,但两次讨论过于聚焦“中国”概念和“以谁代表中国”,反而忽视了“中国”并非传统话语体系中指称王朝疆域,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也将讨论引入了误区。为此,李大龙教授引用多本著作与多位学者观点对这一被忽视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出从“天下国家”诠释中国历史的视角,借黄河水系示意图对这一视角进行介绍,并从三个方面对“天下”重新界定。
最后,李大龙教授指出应该在“天下(水系)”视野下审视“中国”与“边疆”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历史的“整体性”才能够得到完整体现,由此而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才能完善。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共同”理论的完美支撑,也有助于完整阐述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讲座结束后,徐百永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述,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李大龙教授一一进行回应。至此,本次西部边疆讲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