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下午14:30,我院师者周论第三十九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5106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黄明磊老师以“西周京师地理考”为题与边疆院师生们展开交流,我院吴洪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黄明磊老师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研究方法开篇介绍其运用发展,指出“二重证据法”即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随后,老师以“二重证据”法为依托,探讨了西周“京师”什么时候形成、“京师”的说法从哪里来的问题。
讲座的第二部分,黄老师梳理了出现在史料中的“京师”,并指出前人研究认为东周文献中的“京师”等于周代金文中的“京
”。通过分别剖析“师”和“
”在西周金文中的不同用法,老师提出文献中的“京师”与周代金文中的“京
”不能划等号,并借此分析说明“二重证据法”的滥用问题。随后老师讲解了从“
”发展到“师”的过程,进一步指出“京师”经儒家学者的诠释拥有了“天子自居”的新内涵。
讲座的第三部分,黄老师运用“二重证据法”辨析西周京师地望,指出“京师”是周王室安置在山西的一支直属群体,同时也是王室在该地区的重要都邑。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深化“京师”的内涵,由“京师”可见西周王朝的国家结构,即王畿——诸侯——蛮夷戎狄,使师生对“京师”的出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二重证据法”的改良有了新的思考。

最后,黄老师利用西周“京师”地理考的小范围问题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运用研究方法,尤其指出应该明确“二重证据法”的深刻内涵,做好中国本土理论的创新和方法上的突破,才能使学术向上发展。

讲座结束后,吴洪琳教授对黄明磊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在师生们的踊跃发言和黄老师的细心解答中,本次师者周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