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校与宁夏大学、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民族学贺兰山论坛在银川召开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9  阅读次数:

 2021年7月4日至5日,由宁夏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民族学贺兰山论坛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宁夏大学召开。自2019年以来,在部区合建机制下,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与宁夏大学签署协议,对口支持宁夏大学民族学学科群建设。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下达的对口支援任务,同时也对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委派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党怀兴教授和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带领我校民族学专业师生作为会议承办方参与此次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和历史脉络展开了深入讨论。

 7月4日上午,第二届民族学贺兰山论坛开幕,特邀专家先后做了大会主题发言,我校党怀兴副校长参与了论坛开幕式,并代表我校发言。党校长高度肯定了贺兰山论坛在推动三校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论坛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设想。

 7月4日下午,由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和宁夏大学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分别负责主持“民族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文化与历史文献”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分论坛交流活动。我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吴洪琳教授主持了“民族文化与历史文献”第二分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该分论坛共分两个场次,在怀远校区逸夫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主持人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和黑龙江大学周喜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吴洪琳教授和黑龙江大学藄岩副教授。分论坛的主题是“民族文化与历史文献”,提交的相关论文共有23篇,其中有20篇论文发表并参加评议和研讨。此外,吴良平老师协助参与第一分论坛“民族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主持工作。

 7月4日下午,我校吴洪琳教授、王惠敏老师、张伯国老师、黄明磊老师、陈昱彤老师和吴良平老师在分论坛参与了讨论交流。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是:《十六国北朝素和氏及和士开族属问题》《乾隆朝金川土司的财富积累状况及其影响——基于清宫档案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考察》《严禁“苦累回人”思想与乾隆帝回疆治理探析》《试析族群迁徙与西周金文中的“多姓同氏”现象》《升平累洽——论清代西藏地方年班贡品的政治内涵》和《新疆人口结构的民族差异及其问题研究——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我院王伟光、苏文彪、刘昊、咸月忠、哈沁夫、马秉仁、洪玺铭、郭星阳等10余名硕博研究生也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在各个分论坛发言。发言题目分别是:《民国时期“国族”重塑的探寻路径——以马长寿先生西南民族研究为中心》《一个西北山区村落集市的自我塑形与秩序再造——以单家集为例》《乾隆帝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思想微探——以第二次廓尔喀战役后的政策为中心》《回族迁入九寨沟历史考述》《民族文化内生动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以内蒙古阿拉善为例》《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新疆民众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考察》和《释“左右驰射”》等。

 7月5日上午论坛闭幕式上,王欣教授作为第二分论坛的召集人参加了本次论坛闭幕式总结发言。王欣教授认为,在第一天的大会报告中,陈育宁先生的“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崔明德先生的“和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石硕教授的“从中国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民族’概念”等发言,均主要是以历史文献为基础,从历史观、概念话语和文化意义等方面,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阐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实践路径,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客观基础与历史必然,对本分论坛主题讨论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分论坛的讨论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是所谓简单的“建构”,更不是“想象”的产物,而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仅有其内在的逻辑发展必然,更有坚实的客观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史完全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更是我们在新时代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自信的学理基础。

 概括而言,本分论坛主要从历史的、实证的学术立场以及多元化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文本与实物、多语料与跨区域相结合等方面,重点讨论了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迁徙与交融、古代各民族艺术(特别是图像与雕塑)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贡献等主题,在多个学术领域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认识。本论坛的讨论因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研究时空广泛、跨度大。研究时段从先秦到当代,研究空间不仅包括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中国东北、西北、北方与西南的活动与影响,还延伸到东北亚、东南亚以及西亚(伊朗)等广大区域,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多重证据法与多语料互证的普遍采用。除了对传统的汉文主要史籍与典籍文献的坚守外,考古实物与碑铭材料、民族民俗材料乃至艺术史材料,都被学者们自觉地综合运用于各自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语料则涉及金文、西夏文、回鹘文、东巴文、满文乃至古代波斯文与阿拉伯文等多语种本文与实物材料,不仅显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开放性、包容性与共享性,更突显了其研究的前沿性,代表着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三,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本分论坛的主体与主角。本分论坛提交论文与发言的代表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或研究生,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活跃的学术思想,用于探索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学术问题。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学特别是民族史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正是有了他们的积极参与,本分论坛很好地实现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共同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东西南北中,上下五千年,一体为铸牢。总体来看,本分论坛的讨论立足学理,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实证等多个层面再次深化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下论断的认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本论坛所呈现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