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院教师王惠敏参加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4  阅读次数:

   为促进民族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及学术队伍建设,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大学研究生院等单位于2023年7月20—26日联合举办第五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研习营为期一周,包括专家讲座、名刊名编面对面、营员研讨和实地调研四个环节,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名古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三十余名青年学者参与。为丰富、活跃研习营的活动内容,研习营每天晚上开设学术沙龙,为营员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学术平台。

   本届研习营一共举行了七场讲座。第一场讲座题目为《历史民族、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运动》,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主讲,他通过四个话题来阐释民族史理论,彰显了理论问题对于民族史的研究至关重要。第二场讲座题为《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以云南为中心的讨论》,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主讲,主要以云南地区为中心来分析有关边疆观的历史书写与建构。第三场讲座题为《回族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与视角问题》,由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杨晓春教授主讲,主要基于其自身的丰富研究经验,归纳总结了“史料”和“视角”两大史学研究的一般性问题,通过个案举例,展现具体研究中可以尝试的多种取径。第四场讲座题为《民国藏族史研究习得》,由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喜饶尼玛主讲,主要强调了对名称、概念话语体系和客观实际是否统一的问题。第五场讲座题为《民族史叙述与民族形成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理论探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贾益主讲,对19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民族”定义与民族形成理论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第六场讲座题为《“西南政策”与中国近代史的南方脉络》,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潘先林主讲,指出蔡锷一直注意对西南的经营;孙中山的边疆革命思想对云南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云南革命党人政治路径的选择。第七场讲座题为《多语种历史文献的跨学科思考——兼谈民族志文献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刘正寅主讲,强调了中国历史的多民族性与研究文献的多语种性,指出了汉语文献十分重要,拥有全面、悠久而连续不断的有关边疆民族的历史记录,而非汉语文献资料是中国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本届研习营共邀请《历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思想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六家学术刊物的主编授课。每位名刊名编讲授、指导后,研习营均组织学员作了认真研讨。学员们针对名刊名编的讲座内容,围绕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等关切度极高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惠敏老师提交《乾隆朝金川土司治下土民婚姻与家庭问题研究》一文并作报告,与会专家和同一研究领域的青年学人分别进行了点评,王惠敏老师就有关提问逐一认真回应,深感收获良多。本次活动既增强了民族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互动,也为青年学人与民族研究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缘,有利于推动我院民族史学科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下一条:我院博士研究生马生福、王小红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云南大学首届“中国边疆学博士生论坛”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