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晚19:00—21:30,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由我院主办的“中古中国民族与边疆研究的新趋向”的学术沙龙。包括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苏小华副教授、胡耀飞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彭建英副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历史研究所任宝磊博士,陕西历史博物馆杨效俊副研究馆员等人在内的“长安中国中古史沙龙”成员,以及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及我院的部分硕、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沙龙。我院尹波涛博士主持了此次沙龙。
沙龙开始时,尹波涛博士介绍了参加此次沙龙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则一一自报家门,简单介绍了自己。看到在座的以年轻学子为多,李鸿宾教授指出,学术研究非常需要对话,在对话的场域中容易产生思想的对撞,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他也认为,青年人需要大量地阅读学术著作和论文,只有自身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对话才可能有深度,产生较好的效果。
接着,李老师以近些年成长起来的青年中古史学者为例,指出了目前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一些新趋向。首先,李鸿宾教授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徐冲博士关于中古时期政权更迭过程的历史书写的研究为例,指出历史书写对于各王朝创业者形象具有塑造作用,且为新王朝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供支持。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胡鸿博士最近发表的《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也是考察与十六国时期诸北族政权统治者华夏化有关的历史书写,尤其是其与真实的过去之间的区别及联系。随后,李鸿宾教授总结说,留存至今的与中古史相关的史料是有限的,发现大规模的新史料的机会亦比较渺茫,因此,相对于史料本身,对于史料的诠释可能更为重要。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过于强调道德上的对错,过于强调敌我,以自身为中心,这导致其对于历史的记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现今的中古史研究出现了某种转变,即由过去完全相信文献,将文献记述完全等同于真实的过去,转向“怀疑”文献,重视对于文献与真实过去之间的差别进行考察。
对于上述发言,尹波涛博士认为,对于史料的诠释,尤其是对于传统史料的新诠释,更多可能是受到其他学科的启发和影响(比如“文本”、“书写”等概念可能来源于文学),而近年来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对于历史学的影响更是日渐明显。上述诸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功,部分可归因于他们将其他学科的概念和视角引入历史学的努力,但是,他们对于历史学传统的文献比勘考证方法的熟稔运用可能是其成功引入新概念和新视角的前提和基础。易言之,对于青年学人而言,尤其是对于在座的初入门者,可能更容易体会到新概念和新视角的运用,而容易忽视其中严谨细密的文献考证之功力。若忽视文献考证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极容易出现理论与论证之间“两层皮”的现象,或者历史研究只能为社会科学研究背书的情形。
李鸿宾教授表示同意文献考证在历史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他同时指出,余英时、田余庆、阎步克、陈苏镇、姚念慈诸位先生的文献考证功力十分扎实,年轻学者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仇鹿鸣博士的考证风格深得田余庆先生研究之真谛。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以体会。而关于国内学界对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和概念的借鉴,他认为,起始阶段可能更多的是受海外汉学家施坚雅、魏斐德、杜赞奇等人的影响,并非直接借鉴自西方的社会学、人类学,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方式仍然在国内学界占据着主流地位。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为我们了解海外提供了很多便利,值得年轻学人重视。
关于中国中古时期的民族与边疆研究,李鸿宾教授谈及了他的专著——《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以北方区域为线索》(民族出版社,2003年),指出这本专著主要是从国家的视角考察唐代民族融合的进程,强调中央政权的强弱对于民族融合进程的影响。目前,关于中古时期的传世文献主要是各种正史,其记述基本都站在了国家的立场上。而大量出土的北族人物的墓志为从社会视角研究中古时期的民族关系及民族融合等问题提供了资料,值得重视。同时,他还强调在墓志研究中要重视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即个案研究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要具有解释的有效性。
杨效俊副研究馆员就个案研究如何能够成为研究范例向李鸿宾教授请教。李鸿宾教授以墓志研究为例,认为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积累,对研究现状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在对个案展开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一些普适性的问题,从而将个案研究深化。因此,与其费力寻找如何有代表性的个案,不如在普遍的例子中发掘出不一样的看法。
彭建英副教授指出,目前的民族史研究中,族群、族群认同等概念日趋流行。在中文世界中,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而国内一些学者依然对于这些概念抱持抗拒态度。苏小华副教授指出,近些年,北京大学罗新先生一直提倡中国史研究的内亚视角,想听听李老师的看法。李鸿宾教授回应到,对于任何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应先有立场和判断,而应该关注其对于解释和理解历史的有效性及其对于我们自身研究的启发性。任何一种研究视角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对其进行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更应该看到其是否能够开阔研究视野,推进研究深度。
随后,对于各位同学的提问,李鸿宾教授指出应该坚持自身的学者、学人的角色定位,应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进行思考。
最后,参与本次沙龙活动的各位师生都表示期待类似的学术活动再次举办,以推动中古中国民族与边疆研究的深化,以及西安地区中古史学者的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