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丽供稿】
9月29日下午14:30我院全体师生在文科科研楼312室参加学术报告会议。此次学术报告邀请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马盛德先生担任报告人,报告题目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程与相关问题”。马盛德先生的报告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别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技术、曲艺、民俗这十个方面。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性及价值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接着为我们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一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二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三是由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和场所共同构成的。
第三,非遗保护的背景
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背景: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借鉴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经验。观念背景: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人们的观念。
第四,十余年来的主要工作
非遗保护需要全体人类共同的努力。一需要建立符合国情和非遗特点的保护体系与机构;二需要全民文化自觉意识觉醒,兴起了保护遗产的热潮。
第五,对保护工作中几个关系与问题的思考
在保护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是:一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三是保护与保存的关系;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五是非遗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第六,未来的主要工作任务
马盛德先生从宏观角度为非遗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三点:一非遗如何能够在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延续它的生命力;二对类型众多、风格迥异的非遗项目,我们如何制定正确合理的分类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三政府的角色如何由初期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引导作用,调动社会与广大人民群粽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我院韩中义研究员对马盛德先生的报告做了简短精炼的评议,马盛德先生还与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