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报告:西凉乐——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29  阅读次数:
 

 

2016526日下午1500整,我院于文科科研楼312报告厅进行学术报告。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白翠琴先生为我们做学术报告,我院周伟洲教授主持本次报告。白先生此次报告的题目为“西凉乐——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的结晶”。此次报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有关西凉乐渊源的几种说法。(二)、西凉乐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从西凉乐的形成和发展中汲取的有益启示。(四)、西凉乐寻踪。

在此次报告中,白先生介绍了自己的选题缘由并对西凉乐进行了简单介绍,白先生指出,西凉乐,或称凉州乐,因产生于凉州而得名。是我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丝路沿线族际交往的产物,西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融之结晶。首先,白先生讲述了有关西凉乐渊源的三种说法。第一,认为西凉乐是以龟兹乐为基础形成的;第二、认为唐代<凉州>等大曲,是"变龟兹声为之";第三,认为西凉乐是唐汉间西凉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白先生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略欠准确和全面。实际上,西凉乐是本地少数民族音乐与龟兹乐及中原汉族音乐交融而成,并汲取了天竺乐、波斯乐乃至埃及音乐的成分。其次,白先生认为西凉乐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发端于汉晋,形成于十六国后期及南北朝初期,日臻完善于唐朝。白先生指出,西凉乐是以西北诸族音乐为主体,杂以秦汉之声的一种音乐,既与西域音乐交融,又与中原音乐乃至江东音乐文化相融汇,同时还汲取了印度、波斯等音乐成分。并在交融中有所取舍,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对后世艺术产生很大影响。之后,白先生向大家分享了她从西凉乐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中汲取的有益启示。第一,相互渗透,交错吸纳,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互动的双向性和复杂性,呈现多元复合的特点。第二,华戎兼采,包而用之。第三,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反映了族际互动的开拓性。第四,凉州大曲、西凉乐舞以及百戏的出现,对我国后来的戏剧、杂剧和词曲等颇有影响,显示了民族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得以弘扬和发展。最后,白先生介绍了“西凉乐寻踪”。白先生指出,西凉乐因其价值,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因年代久远未能存留,如今我们已找不到其一段完整的乐谱,但在民间艺术中仍然可以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为此,白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西凉乐遗存的四点表现。最后,白先生还指出,我们寻索西凉乐遗存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

报告结束后,白先生还就其50余年研究生涯中的治学经验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分享,谈吐之中尽显一个学者谦虚、诚恳、严格的治学态度。白先生结合自己先后从事“西蒙古史”、“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少数民族法制史”等的学术经历谈了自己的两点体会。第一,研究者在研究中,应注意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第二,在研究中,遇到新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提升、不断汲取新知识的过程。之后,周伟洲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总结。在座的同学也与白先生进行了精彩的问答互动。有同学请教老师,在对古代少数民族法制的研究中,更接近于习惯法还是更接近于成文法?对此,白先生认为诸族法源不尽相同,呈多元性。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既保留了一些习惯法,又吸收了汉族传统法制,一般偏重成文法。而活跃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则更多地保留了习惯法。她又以“突厥法”为例,指出,突厥法是习惯法与特权法矛盾的结合体,其法制渊源大多来自习惯法,又部分来自政府的条例或统治者的命令,有的逐渐形成为成文法。有同学请教老师,“霓裳羽衣舞”与“西凉乐”是否有渊源关系?对此,白先生指出,二者有渊源关系,因为"霓裳羽衣曲"有部分是根据来自流行于凉州的一套大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霓裳羽衣曲"本身并没有完整保留下来,原舞已失传。现在排演的只是根据白居易、元稹等的有关诗歌描写、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并用"长安鼓乐"等作为音乐素材复古创作而成。最后,在座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白先生此次精彩的学术报告。

 

 

 

 

 

上一条:2015——2016第二学期每周学术报告(十二)韩香 下一条:学术报告:略论“一带一路”与新疆—兼谈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