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上午,我院周伟洲教授做客第61期“西部边疆论坛”,以“关于中国疆域、边疆与边疆学”为题,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研究院副院长、西部边疆中心副秘书长王卓教授主持。四川大学西部边疆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罗中枢教授以及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周伟洲教授在讲座中对中国疆域、边疆与边疆学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他首先对中国疆域及边疆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是指今天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依照行政管辖这一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周伟洲教授进一步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在研究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时,一般不再纠缠于“历史上的中国”问题,而直接以“历史上中国疆域问题”,或“古代中国疆域问题”立论。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疆域在各个历史阶段是可以确定的。依据是古代中囯是一个有连续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国家统一时有统一的疆界,由统一走向分裂时,有分裂时期的疆界;即使在统一时期,疆域也并非一成不变,也是有伸有缩。有了古代中国的疆域,才有疆域内的边疆。“边疆”一词包含有历史、政治(包括法律)、地理生态、文化(包括宗教)、民族等丰富的内涵;且受到近代国家(“民族国家”)发展相关理论的影响而日益明晰化、概念化。
周伟洲教授认为,尽管边疆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构成边疆一词最基本的含义主要有政治和地域两大因素。欧洲诸国与美国的学者对“边疆”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与中国的也不相同。中国疆域发展阶段应主要分为古代疆域和近现代疆域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疆域的特征主要有规律性、互动性、体系性和中心性。
在对中国疆域及边疆进行多方面分析论述后,周伟洲教授进一步对中国边疆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将中国边疆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即清代乾嘉、道光年间兴起的西北史地研究之学及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开始注重对边疆地区研究;(2)发展和初步形成时期,即上世纪30至40年代,以“边政学”为主的边疆研究,从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边疆学基础;(3)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边疆研究繁荣及重新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的时期。周伟洲教授认为,经过约百多年、几代学者的努力,特别是21世纪国内学者对构建现代中国边疆学学科的不懈追求,目前在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上已形成共识。最后,周伟洲教授就关于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提出了需要迫切注意的系列建议。
在互动环节,参与论坛的师生分别从边疆演变趋势、行政管辖权主体等方面等进行了提问。周伟洲教授均予以详细地回应。
王卓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周伟洲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而深刻,他对中国疆域和边疆的详细梳理,为边疆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依据中国历史和发展历程来共同构建中国边疆学的话语体系。中国边疆学应当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应当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