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公秋旦次 |
从礼尚往来到边疆治理:18世纪初川藏交通中的清廷官兵与沿线高僧的互动关系 |
|
2 |
吕众林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边境地区的实践研究——以错那勒布沟生态文明建设为个案 |
|
3 |
马生福 |
1932年国民政府专使张铭赴尼泊尔授勋事迹研究 |
|
4 |
姚婧媛 |
吐蕃王统书写的流变 |
|
5 |
徐鹏 |
西康省制化进程中的川康分疆——以川边宁雅两属划入西康为中心 |
|
6 |
罗宏 |
清代藏文文献中汉藏满蒙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历史书写与启示 |
|
7 |
邹敏 |
设想、期许与因应:再论热振事件的影响 |
|
8 |
索南才让 |
藏东地区吐蕃石刻愿文的学术史考察 |
|
9 |
刘星君 |
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 |
|
10 |
袁昌旭 |
调适与融合: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对西藏的司法举措(1940-1944) |
|
11 |
裴儒弟 |
西藏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
12 |
郭少妮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之“养民”措施——从清代西藏粮谷奏报到贮备仓储 |
|
13 |
朱亚成 |
藏族赛马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现实诉求与实践路径 |
|
14 |
刘慧茹 |
清代嘉庆朝西藏吏治研究——以“成林策拔克互讦”案为例 |
|
15 |
色让准 |
利美之典范:觉囊更噶卓确及其《甚深百部导引》 |
|
16 |
黄吉宏 |
《治道与信仰:明初佛道关系与五台山圣地崇拜的历史变迁初探》 |
|
17 |
楞本先 |
藏传佛教中国化视域下的后弘期戒律传承问题研究 |
|
18 |
尤拉才让 |
青海海南“姜贡曲”因明学答辩会调查研究——基于藏传佛教中国化视角 |
|
19 |
拉毛东知 |
佛教中国化暨本土化路线视阈下:英藏敦煌古藏文写本《吐蕃善知识传承名录》解读 |
|
20 |
康珠 |
互动与涵化——共同体视域下《噶当书》的藏人身份建构 |
|
21 |
完玛南加 |
佛教中国化视角探析藏传佛教“寺院”称谓及其演变 |
|
22 |
任国征 |
国际话语权视野下藏传佛教中国化传播范式 |
|
23 |
郭建琦 |
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教义阐释--以觉囊派判教观为例 |
|
24 |
南俊昂杰 |
从《禅定目炬》看吐蕃时期汉藏佛教间的交流 |
|
25 |
米玛次仁 |
《扎基寺志》与扎基拉姆信仰—兼论清代汉藏文化交流 |
|
26 |
吉西次力 |
新见清代藏译道经《玉匣记》研究 |
|
27 |
刘洋 |
汉藏交界地带的神案文化研究 |
|
28 |
李志康、 饶晓燕 |
岷州卫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民族“三交”现象——以扎马村前川寺为例 |
|
30 |
李子君 |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蒙藏委员会藏事处管理研究 |
|
31 |
卢茜 |
从“汉戏”在“羌姆”中的展演看汉藏往来的记忆共叙 ——以康区白玉寺“莲师羌姆”为例 |
|
32 |
陈锦萍 |
清代藏文史籍《汉区佛教源流记》的文献学价值——兼论贡布嘉对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贡献 |
|
33 |
王耀科 |
明清时期河州保安四屯军户身份转变与文化认同 |
|
34 |
王小红 |
明清时期洮河流域的“三大怙主”经咒石刻 |
|
35 |
李广 |
民国时期广仁寺的发展历程与形象研究 |
|
36 |
土旦尼玛 |
从安多到北京:清代高僧第二世噶勒丹锡哷图洛桑丹贝尼玛生平事迹考 |
|
37 |
王俊 |
明清时期西藏唐卡与中国释道画的吸融流变方式研究 |
|
38 |
多杰才旦 |
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档案中探寻:兴萨班智达的宗教与政治活动及其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远贡献 |
|
39 |
项秀 |
从一份铁劵文书看苯教在甘丹颇章政权中的历史作用 |
|
40 |
夏博宇 |
《译文备览·西番馆来文》校注与研究 |
|
41 |
郑苏维 |
|
|
经会议组讨论,会议时间定为2024年6月14日-16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