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下午15:00,我院在雁塔校区文科科研楼312教室成功举办“西部边疆讲坛”系列讲座第86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教授以《中华文化包容性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为题与边疆院师生们进行了分享交流,我院徐百永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范恩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突厥研究中心秘书长,新疆智库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夫余兴亡史》《靺鞨兴嬗史研究》《地缘与族群一一辽代以前蒙古草原与东北地区族群发展与互动研究》《沿边十四城市开放三十年简史》等,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1项。

讲座伊始,范恩实教授与与会师生共同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特征的论述。他结合自身治学经历,通过生动的举例说明,使在场师生对“中华文明从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通过多元文化的汇聚,形成共同文化,从而有效化解冲突,凝聚广泛共识”的深刻内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随后,范恩实教授从空间结构、人种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多个维度阐述了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发展过程。他指出,中华文明包容性在不同阶段不断深化与拓展。从文明起源至秦汉时期,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包容性根基得以形成;三国至隋唐时期,胡汉共融到四海一家的开放与包容格局得以确立;五代至宋金时期,复数“中国”形成相互认同,文化“大一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而到了元明清时期,国家、民族的意涵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得以确立和巩固。这一过程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讲座尾声,范恩实教授鼓励与会师生在研究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时,要重视民族定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从历史逻辑延展到理论逻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理论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徐百永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范恩实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师生在日后的科研过程中,应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范围,不仅要关注西北民族,还要关注东北、东南、西南等地的民族,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走深、走实、走新。至此,会议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