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3日下午,我院师者周论第三十四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5102教室开讲。吴洪琳教授以“区隔与认同:中古时期的秃发、拓跋与源氏”为题与边疆院师生们展开交流,副院长徐百永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讲座伊始,吴老师便指出,姓氏是一种符号,是中古时期人群之间区隔与认同的工具。通过对秃发氏族源相关史料的爬梳可以看到,最早记载秃发与拓跋同源的史籍是《魏书·源贺传》。根据各个史料相关记载可知,秃发氏和拓跋氏本是同源,后来分姓,秃发氏又被赐姓源氏。而目前学术界基本认为,秃发氏与拓跋氏是同源异流,是同一鲜卑语的汉译异写。
既然同源,为何分姓?吴老师接下来仔细推敲了秃发与拓跋分姓的始末。关于“何时分姓”的问题,《魏书》《晋书》等史籍中有相关记载。但至于“因何分姓”,史籍只说“因事分姓”,所因何事,并未详载。吴老师认为,这从拓跋氏得姓的缘由可以推知一二。随着拓跋氏在北方草原部落的强势崛起,王权开始出现。为了凸显王权的尊贵和与众不同,拓跋氏需要与部落集团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区隔。秃发与拓跋的分姓正发生于王权出现的时间,秃发氏可能是在拓跋氏逐渐变强并确立王权的过程中被迫分离。

分姓之后,北魏统治集团对“拓跋”重新进行了诠释,其所称的黄帝祖源是人为构建的结果。经过几代人努力,鲜卑拓跋氏的黄帝祖先认同在孝文帝时才得以最终完成。而对秃发一词为“被覆”或“被”之意的官方解释也应该出现在北魏官方对拓跋一词进行重新解释的同时或稍晚一些。“秃发”只是拓跋氏对河西鲜卑的他称,从史籍中可以发现,对于这一带有恶意或至少不具有美意的解释,秃发氏自身并不认同,自然也不接受,仍旧以拓跋氏自处。
南凉被灭后,北魏政权为了笼络河西的秃发氏,始有赐姓“源”氏之说。吴老师指出,这应与秃发氏在河西的强大势力及其影响力有关。从源贺的生平可以推知北魏对河西地区的重视,在拓跋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出于对河西秃发鲜卑的拉拢和利用,秃发与拓跋同源的说法在源贺时得到了拓跋政权的承认。
从墓志中可以看出,秃发破羌被赐姓源氏之后,似乎并没有得到其家族成员的接受,因与拓跋同源而得姓“源氏”一事得到其后裔的接纳与认同的时间大概要到北魏末年。十六国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在追溯自己的先祖时,经常将自己的祖源与华夏远祖联系在一起。但源氏后人并没有遵循北方少数民族族源追溯的这一范式,反而刻意强调是的与拓跋氏的关系。源氏墓志中祖源叙述的与众不同,说明源氏这一支对其先祖与拓跋氏的血统以及在北魏的仕宦和社会地位可能更为重视,这也体现了北朝至唐代注重门阀的时代风貌。

讲座结束后,徐百永老师对吴洪琳老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发言。王欣老师、马强老师、尹波涛老师、孔祥辉老师从历史书写、认同构建、时代背景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吴洪琳老师与各位老师展开了热烈讨论。至此,本次师者周论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