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师者周论第37讲:大家风范、事业永存:记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5  阅读次数:

2023年10月11日下午14:30,我院师者周论第三十七讲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教学五楼5102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周伟洲教授主讲,题为“大家风范、事业永存:记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我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四川大学石硕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讲座伊始,周伟洲教授指出,此次讲座主要围绕其老师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展开,分为马长寿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试析《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周伟洲教授讲到,马长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四川东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华西大学教授,从事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开始由民族学转向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5年,又调至西北大学历史系,任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及西北民族研究室主任。从1955年至1971年先生一直在西北大学工作,1971年5月于南京病逝。其在世时作成《中国西南民族分类》《中国古代花甲生藏至起源与再现》《凉山罗夷考察报告》《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中国兄弟民族史》讲义(打印稿)等著作与论文。

周伟洲教授还从总的方面谈了其对马长寿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些看法。周伟洲教授认为:首先,从马长寿先生的整个学术活动来看,他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又很深入,在许多方面开启了我国民族史研究新的一页。其次,周伟洲教授认为马先生的民族研究是以其独有的学业和努力,融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和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精华为一体,发展成独具一格、自成体系的一个学派。同时,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以翔实可靠的史实为基础,史论结合,也是马先生民族史论著的又一大特色。

191C0

在第二部分中,周伟洲教授讲到了马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其一,马先生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为现实服务的思想,这也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爱国的学者们共同的学术取向;其二,在学术研究上,马先生特别注重理论的应用,主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学术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引进外国先进的理论体系;其三,他还对各学科进行综合应用,突破传统的学术藩篱界限,采长补短运用多学科的发展成就,去除跨学科的偏见;其四,他注重实地调查,并不断创新,刻苦努力。马先生的学术思想独具一格,展现出史学大家的风范,还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学术遗产。周伟洲教授还将马先生的治学方法总结为四个结合:旧与新的结合、史与论的结合、博与专的结合以及文献与调查相结合。

12455

在第三部分中,周伟洲教授对马先生的《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进行了浅析。在此书中马先生用珍贵、丰富而又相对集中的碑铭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文献记载,研究了前秦至隋初关中民族的分布及关系,初步解决了历史上一些很难弄清的问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关中地区的各族分布、融合及其相关关系历史的认识。周伟洲教授总结道,这部篇幅不大,然而内涵丰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非马先生那样精通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姓氏学、语言学的专家,是不可能完成的。因而,此书出版后,一直是中外史学、考古学界十分推崇的一部优秀著作。

讲座结束后,王欣老师对周伟洲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石硕教授指出,做学问其实很简单,一定要从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前辈之经典入手,如今要研究民族史就要从马先生与周先生的研究入手。同时,石硕教授还提到现如今迎合式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并叮嘱大家一定要沉下心来,从经典开始,多读经典、多读原文、多读一手资料,踏踏实实做学问。至此,本次师者周论圆满结束。


上一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研究生会纳新大会顺利举办 下一条: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第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顺利举办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