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部边疆讲坛第71讲:第24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2  阅读次数:

《凉山彝族社会的法文化传统——兼及我的法律人类学研究经历》

   2023年8月31日14:30,由我院举办的第24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文科楼312举行。本次讲座由我院王欣教授主持,日本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凉山彝族社会的法文化传统——兼及我的法律人类学研究经历》,我院全体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星,民族学博士,现任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历史民俗学科教授、神奈川大学大学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委员长、博士课程指导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所长、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及东亚民俗学。兼任中国民族学会海外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本次讲座伊始,周星教授欣喜马长寿先生开创的民族学传统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得到延续,并讲述其在马长寿先生大作中得到的教益和启示。随后,周星教授以“在田野中‘发现’问题”为题,展开其个人田野调查以及研究兴趣点介绍。周星教授讲到,“在田野,与访谈对象的知识对话和交流中,彝汉学者、中外学者以及调查者和信息提供者一起,多次、反复“再现”了若干导致“死给”事件发生的纠纷及其善后的场景、新鲜的事实和信息成为刺激”,引起自己研究兴趣点。周星教授在此部分也介绍了以文化人类学和法人类学的案例分析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重新认识凉山社会,揭示将凉山彝族社会定位为“奴隶社会”地主流学说可能遮蔽的另一部分真相。

   讲座第三部分,周星教授从“死给”现象的定义、特点、多重意义、双重判断、诱发原因以及学者研究等方面为在座师生详细介绍了“死给”到底是什么。并总结出“死给案”潜在着以“弱者示强”的“尊严逻辑”。随后,以“死给”现象起源传说为契机,展开其案例分析介绍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周星教授通过五个事实案例,全面详实且生动地描述彝族社会中“死给”现象发生过程、背景、结果,并深入分析研究其背后蕴藏的意义和逻辑,引出在凉山彝族法律体制中习惯法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在“同一案例的两种表述”这一部分中,周星教授提出,“条文整理方法有助于对凉山习惯法体系的理解,却‘削足适履’,案例分析方法需要向复述事件当事人访谈,‘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并对一个案例的两种不同描述进行分析,引出下一部分“两种法文化的比较”。此部分中介绍了凉山社会存在国家法制和传统习惯法两种基本逻辑不同的法文化:两种法文化的纠结关系,时不时冲突,又彼此妥协,同时也有相互借鉴、参照、互补和相互援引的情形。并就“死给”的因果论解释,说明了两种法文化对一些基本事实及其证据认定原则的不同。同时也介绍到传统习惯法中神明介入调节现象以及习惯法的责任和义务。

   周星教授最后做出总结:国家法制和习惯法的二元并存,是凉山彝区社会发展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并出现对峙、竞争、纠结乃至于冲突的紧张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出现分工、合作、协调和相互提供参照的局面。

   在讨论环节中,刘军君老师就此次讲座提出三点认识,并以自己研究为例提出日后传统习惯法研究的困境。周星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给予回应。同时院内师生们就此次讲座向周星教授提出疑问,周星教授一一作答。最后,王欣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括,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条:“星火接力,笃学尚行”(二)——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研究生党支部志愿活动圆满完成 下一条:“第二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