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日下午14:30,本学期师者周论第一讲于雁塔校区崇鋈楼二层思齐堂举行。黄明磊老师以《“百生”与“某生”——说说西周春秋时期的两个亲属称谓》为题,与师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讲座由徐百永老师主持,我院全体师生到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黄明磊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内学界对古文献中“百生”一词的两种解读。郭沫若等认为,“百生”为同姓同族之意,而林沄则将“百生”解释为百官。在对相关的青铜器铭文进行了梳理之后,黄明磊老师发现,“百生”这一群体是西周时期家族中的某一类亲属成员。
接着,黄明磊老师进一步研究了“百生”与“某生”的关系。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某生之生即为甥,百生之生即为姓。经过研究比对,他认为西周金文中的“某生”在古文献中被写作“某甥”。对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国君或家庭宗主而言,凡称“甥”或“吾甥”者,皆为本家族女子嫁于它氏所生之子,为异姓亲属;而本家族内凡称“某甥”者,则是某氏女子嫁于本族子弟所生之子,属于同姓亲属。
最后,在考证了相关的西周金文和古文献的基础之上,黄明磊老师得出了如下结论:西周金文中的“百生”是对家族内若干“某生”的一种合称,也属于家族长或国君的同姓亲属。西周时期的血缘家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解体,一方面导致了依附于其的“百生”群体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也使得庶民阶层开始兴起,原本只属于贵族的专有姓氏开始在民间普及,因此出现了代表庶民的“百姓”一词。值得注意的是,金文中的“百姓”与文献中代表庶民的“百姓”并非同源,只是因为在文献传抄的过程中“百生”、“某生”被改写为“百姓”、“某甥”,才使得这一问题复杂化了。
讲座结束后,参会的老师和学生与黄明磊老师进行了交流,我院学生们向黄明磊老师提出疑问,黄老师一一作答,本次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