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边疆•民族•历史”青年学者论坛,于2020年10月24日—2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崇鋈楼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古北族王朝的传说时代”,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博物馆、河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刘正寅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刘正寅教授首先表达了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并强调中国民族史学会高度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大力支持全国青年学者的交流。他希望此次论坛可以为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做出贡献,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应有的贡献。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回顾了民族史学科过去二十年从边缘走向中央的学科历史,强调民族史学科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民族与边疆议题在当代的重要性。王欣教授还强调了年轻学者的重要性,并提醒年轻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基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乌斯曼江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与会嘉宾及专家学者。
学术报告共四场,分两天进行,一共有九位学者提交了相关论文。第一、二场报告的主题围绕辽金时期北族王朝的历史探源与历史书写展开。第一场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乌斯曼江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晓伟的报告为《<金史•宗室表>抉源——兼论完颜家族谱系构建问题》,对《金史•宗室表》取资金朝谱牒说提出质疑,指出该表是以皇帝诸子传序文为蓝本辅之以列传正文补充成篇,性质是拼织而成的二手文献。他认为,金朝宗室起源与先祖传说具有不可分割的政治联系,只有将叙述文本诸层剥离,才能逐步摸清完颜家族的叠加、改造及构造的过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苗润博的报告以《契丹建国以前部落发展史再探——<辽史•营卫志•部族上>批判》为题,认为以往被视作研究契丹建国前部落发展历史的核心文本《辽史•营卫志•部族上》,其来源和文本本身存在的系统性问题长期以来被大多数研究者忽视。这套叙述实为元朝史官将中原、辽朝两个不同文献系统的材料加以杂糅拼接的结果,其内在逻辑是站在后来人的立场上进行追溯、归纳,将契丹集团原本复杂的衍变轨迹简单化约为一元性的发展脉络。
第二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肖超宇主持。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耿涛的报告为《契丹萧姓探源——兼谈述律氏上位的政治轨迹》,他认为在政治史的视野下重新思考“萧”的政治功用,就会发现“萧”这一带有统合后族群体政治意义的政治身份与述律氏的政治诉求是契合的。述律氏通过与阿保机联姻进入统治核心,为巩固其地位,打造出了“萧”这一概念,将述律氏与拔里、乙室已并列,形成新的“审密”集团,此即萧姓产生的时间上限与政治背景。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王含章以《象征隐喻与传统再造——甘肃盐神信仰的人类学研究》为题,关注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中民间信仰的复兴。并且以甘肃省境内盐爷爷、盐婆婆的信仰个案出发,分析象征隐喻的浓缩性与多义性在信仰变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结构性叙事及仪式展演调用此种象征隐喻以实现传统再造的过程。
第一天的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涉及当天两场报告的四篇论文,并且对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研究,历史书写和史源探索等话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
论讨的三、四场报告,主要围绕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王朝对自己民族传说的叙事与历史书写。第三场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温拓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聂溦萌做了题为《从<国记>到<魏书>:北魏史的编纂》,指出魏收编纂的《魏书》列传部分编排混乱,主要原因在于在传统的个人事迹之外,试图加入家族传因素。而以个人为单位与以家族为单位,也是南北朝时期官修史书与私修史书的矛盾。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的乌斯曼江的报告为《蹇驴:动物史学视野下驴与人类关系结构初探》,指出家养动物与人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而驴作为交通工具,促进了区域之间的贸易活动。因此,分析驴和人类的结构关系对于理解和研究古商道、丝绸之路以及古代人类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尹波涛的报告题目为《正统建构、祖先攀附与史书修纂——<魏书•序纪>形成过程蠡测》,他考察了在北魏三个修史时期,即邓渊崔浩、李彪和崔光三个时期内,《序纪》的体例及当时的政治语境,并以此为基础推测《序纪》当时的形态与内容。
第四场由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尹波涛主持。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的温拓做了题为《再造现世:十六国先祖重塑的政治史考察》的报告,指出北魏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在建立自身的双重正统,即华夏与草原的正统,所以要对传统的“信史”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尤其要重视文本形成的政治背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硕的报告为《“代王”号的兴废之迷与史官的思维模式》,讨论了“代王”号的兴废与当时政治之间的联系,并且强调由于《魏书》的隐讳,研究北魏早期史事要准确把握《魏书》书法并将史事置于十六国的大背景中,才能明晰。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者对当日报告进行补充讨论之后,主要就中国古代历史书写和史源研究等话题进行讨论,强调应该摆脱以往以正史为信史的看法,应该系统性的对正史材料进行研究与反思,这有助于历史学尤其是民族史的研究。
在各位报告人完成报告后由评议人对相关报告进行了深入而精到的点评。评议涉及文章的选题与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搜集与运用等方面;评议人还特意强调文章写作中的问题意识,以及具体的概念、史料的运用。评议之后,报告人进行了回应与讨论,与会学者也就相关议题积极互动、争相发言,会场氛围热烈。
论坛的最后,刘正寅教授肯定了各位与会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与相关讨论,并强调民族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有着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鼓励大家继续使用民族学社会学等新的方法理论进行研究,并且保持研究的前沿性,并以此作为结束总结,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