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下午14:30,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第二十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崇鋈楼学思堂举办。此次讲座由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主讲,题为“藏南察勘疆域界址图:一张影响中印疆界深远的古舆图”。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主持讲座,周伟洲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全体师生和学校其他院系部分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详述如下:
一、《藏南察勘疆域界址图》考介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藏南与布丹、锡金交界处,英属印度政府指控西藏越界修筑营房驻军,并通过英国政府压迫清廷下令西藏撤军;清廷为了息事宁人,传前驻藏大臣文硕拆除营房,撤离驻军,文硕抗命不从,于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奏强调:“地既藏境,人即藏民,撤亦无从再撤也”,以六百里驿递总理衙门一幅称为《藏南舆图》的边域图,说明该图是根据传统旧界绘制,指出西藏设营卡驻兵处“隆吐”,与锡金、布丹交界,属于西藏领域,并未越界,英属印度政府要求撤兵,实属无理,因而坚守国土,拒绝撤兵。这张《藏南舆图》除见于驻藏大臣文硕、升泰奏折文字记载外,一百多年来无人知晓它深藏何处。冯明珠研究员在总理衙门外交档案中发现一张《藏南察勘疆域界址图》,通过地图上的文字注记考证此即为文硕奏折中所言《藏南舆图》。
二、图考——隆图巡卡营寨撤军事件
隆图亦译作“隆吐”,坐落在西藏与锡金交界处捻纳山(又译作日纳山、日纳岭、热纳山)的自然隘口,是锡金经春丕谷入藏通衢,藏人主张属藏境,英属印度政府认为是在锡金境域。英属孟加拉政府秘书马科蕾欲出使拉萨,打开从锡金入藏之藏印商道。驻藏大臣文硕默许西藏地方政府为防英印势力继续深入,在隆图山增设“东路隘口巡卡营寨”时,引起了英属印度殖民政府不满,呈请英国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议。总理衙门为了平息争端,致电四川总督刘秉璋转咨驻藏大臣文硕如期撤军。
三、两位疆臣的坚持与《中英会议藏哲条约》签订
文硕不肯饬令藏军撤退,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八日,英属印度政府攻陷隆图,逼使藏军撤退驻防,并告诉清廷:“藏兵不越界,英军也不越隆吐山守,以后一切照旧。”文硕撤职后,升泰擢驻藏大臣。藏军和英国因为隆图问题多次进行激战,升泰也与保尔、赫政数次谈判,并拟定和解条约。升泰认为边界的划分应详列地名,不宜含糊其辞,致使赫政对条约一修再修。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中英会议藏哲条约》由驻藏大臣升泰与印度总督兰斯教爵士在印度加尔各答签署,同年七月十二日,经使英法义比大臣薛福成在伦敦互换生效。升泰坚持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历史上西藏与锡金的自然界域,划出了一条能被当时不惜一战西藏地方政府接受的疆界,也确保了前任驻藏大臣文硕力争之地。
四、结论:升泰的历史评价
升泰于光绪十三年临危受命入藏,考定新旧案牍及藏人主张,夹处在反抗英国蚕食边域明知不敌仍顽强抗拒的藏民与持有先进武器强势入侵的英国殖民者之间,如何达成积弱求和朝廷中央的命令、安辅藏人听从中央安排,又确保了西藏与锡金的传统边界;升泰两度于隆冬之际扎营于仁进冈与纳荡,更为议约事远赴大吉岭及域外加尔各答,终于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哲条约》,达成朝廷付予他的使命。作为一位独当一面的边臣,升泰是成功的,他在边域仁进冈病故消息传回,清廷肯定他的勋功,优诏赐恤,恩准入城治丧,宣付史馆。清制只有勋绩大吏、阵亡官员,灵板可“遵例入城”;只有阵亡将师,皇令特准方可“入城治丧”。升泰,卓特氏,蒙古正黄旗人,由闲散捐官出身,最后因办理藏务、签订中英第一款藏印条约,名垂青史,国史列传,恩准“入城治丧”,谕为“荩臣”,再度证明清政府是肯定他办理藏务的成果的。
最后,周伟洲教授对冯明珠研究员的讲座进行了评议,并给予此次讲座极高的评价。冯明珠研究员从古舆图的两则文字注解为切入点,不仅考证了这幅古舆图的确切名称,还对其时间、绘图背景进行了考证,足以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师生表示此次讲座非常精彩,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