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西部边疆讲坛第九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归仁堂举行,讲座题目是《语言学、东方主义和“未来语言学”》,主讲人为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沈卫荣教授,我院院长王欣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何谓语文学、 “重回语文学”、东方主义理论与语言学的衰落、“未来语言学”、下一个方法or时间、“未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未来。
首先,沈卫荣教授大致描述了自己研究和认清语文学的历程,他认为语文学是一种可靠的学术研究方法,为证明此种学术方法可靠,沈伟荣教授经过一系列努力和思考来认清“何为语文学?语文学的学术魅力如何体现?”等问题。其中收集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材料和观点来促进形成对语文学的认识。如下:
. “今日之人文科学研究(humanistic studies)占据了学术之最的中心位置,然而,它并非古已有之的东西,它的出现相对较晚,其各大分支学科的形成都发生在十九世纪。而近现代一切人文科学学科,甚至包括人类学等部分社会科学学科,若要追溯其源头的话,最后都可以归结到语言学。”(James Turner, Philology: The Forgotten Origins of the Modern Humanities)
. 曾经的一切精神科学之王
. 打破神学、经学的霸权,开启现代学术;现代哲学、宗教学都是语文学研究
. 傅斯年与史语所(History and Philology)、陈寅恪、季羡林
. 东方文本语文学、佛教语文学(精校本、辛岛静志)、中亚语言学(伯希和、韩儒林)
随之而讲到了语文学的衰落及其原因分析,并提到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学科分类的精细化且形成了各自学科的门槛,包括学科理论、体系等,由此而使得语文学这一“一切精神科学之王”的地位丢失。
其次,讲述了“重回语文学”。通过引用文艺理论家、耶鲁结构学派代表人物保罗.德曼(Paul de Man,1919-1983)的观点,指出“语文学的精髓是对文本之语言结构的分析[解构],关心的是文本的意义如何被传达的方式,而不是探究文本在历史和人类经验的一般语境中的意义”,并指出:“实际上,转向理论是对语文学的回归”。同时,还分析了萨义德(Edward W. Said 1955-2003)的观点:“文学研究失去了明确的主题和发展方向,文学批评充满了不着边际的大话成行话;文学失去焦点的原因是职业训练中语文学的衰落和缺失;只有悔罪式的回归语文学,作文学术的文学研究方可获得新的整合,以归正道”。并思考和分析了“为何萨义德为这个‘散发出霉味的古董学科’做高调分析?”接着,谈到了关于东方主义理论和语文学的衰落这一内容。其中谈到了东方主义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学科中的运用,并提到了18至20世纪最大的东方学与语言学家们,包括威廉姆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弗浪兹博普(Franz Bopp,1791-1867)、马克思穆勒(Friedrich Max Muler,1823-1900)、里斯戴维斯、斯坦因、伯希和、图奇、海西希等。
随后,谈到了一个让语文学重回世界人文学术中心的设计,即“未来语文学”,并提出了“未来语文学”的理想,即:成为21世纪世界性大学的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显学,并从其宽泛的定义、学科框架设计、有别于传统文学这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然后,探讨了“下一个方法or时尚?”,通过“重回语文学”的讨论与学术潮流、对“未来与文学”与“重回语言学”的批评和再看萨义德的“重回语言学”等层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之后谈到,“未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未来,并引用相关的作品和材料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最后的结语部分,沈卫荣教授提到“回归语文学,区分学术时尚和风格的是学术质量”,并引用了乔治.阿玛尼的一句话“风格优胜于时尚。没有一个对风格有追求的人,指挥因为时尚而激进的改变他/她的穿衣艺术。而将风格与时尚区别开来的是质量”。
讲座讲解完毕后,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并对沈卫荣教授提出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关疑惑,沈卫荣教授一一作答。最后全体成员以热烈的掌声对沈卫荣教授带来的学术大餐表示感谢,本次讲座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