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下午14:30,我院西部边疆讲坛第78讲在雁塔校区崇鋈楼318敏行厅开讲。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李磊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中古民族研究的政治史范式》,我院吴洪琳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汉唐史、东亚古代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魏六朝的天下秩序与东亚政局”(19FZSB027)。出版专著《六朝士风研究》《从天道到天下——中国古代的政教传统及其历史展开》,译著《哈佛中国史·分裂的帝国》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史研究》《柬方學報》(日本)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摘编。

在讲座第一部分,李磊老师阐述了“民族”这一概念的政治性。李老师首先追溯了民国时期梁启超、章太炎和孙中山三位先生的民族观,进而指明1949年以前“民族”概念的运用场域与国家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接下来,李老师介绍了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的民族研究。解放后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界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两次重要的大讨论,这两次大讨论对于今天奠定中国民族史研究范式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讲座第二部分,李磊老师主要围绕中古民族的“历史性”展开论述。李老师首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怎么理解永嘉之乱317年之后的民族问题?李老师指出,汉代史料中最早出现了“秦人”和“汉人”的称谓。“汉”是一个代表正统的概念,这个概念具有排他性与唯一性,它不仅包含全部的土地与人民,还包含天人关系、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主体族群的形成并非基于语言、习俗、血缘等方面与他者的区别,而是与中国历史的主体性同步形成的。
讲座第三部分,李磊老师详细说明了中古民族政权的性质。李老师指出,现在对十六国最新的理解思路不再是将十六国时期的族群视作具有历史性的血缘共同体,而是将其视为政治上政策上的产物。抽象来说,我们不是从民族特性理解民族政权,而是从政权普遍性理解民族政权。从政治领域理解民族政权,就会发现中古时期的民族政权许多特点。
最后,李磊老师介绍了中古民族政权的空间特征,得出了游牧族群建立政权主要在山西、西北与东北这三大地理区域,处于司马迁所绘农牧分界线与长城边塞之间的结论。
讲座结束后,吴洪琳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评述,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至此,本次西部边疆讲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