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君,女,博士,副教授。1982年生,甘肃兰州人。2017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周伟洲先生从事博士后教学科研工作, 2020年出站后转为教师,继续在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工作。研究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涉藏实践,人类学的藏族与周边民族研究,藏族传统婚姻文化,藏族民间信仰,藏族法制史等;开设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发展史》《藏学人类学与安多研究》。
联系方式:110489380@qq.com。
学习经历:
2001.09-2005.06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6.09-2009.06 兰州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2011.09-2015.12 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2017.01-2020.06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学博士流动站。
科研成果(CSSCI来源期刊/集刊论文):
《藏族祝婚歌传承举例》,载《西北民族论丛》2021年春季刊总第23辑;
《人类学主要流派婚姻研究的理论轨迹评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甘南藏族游牧民婚姻观初探》,载《西北民族论丛》2020年春季刊总第21辑;
《历史上的藏族赘婿婚文献考述》,载《西北民族论丛》2019年春季刊总第19辑;
《象征人类学视域下的安多藏族忒让信仰研究》,载《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
《安多藏族少女成人礼“嘉朴巴”与藏文化的传承发凡——基于甘肃拉卜楞藏族的人类学考察》,载《西北民族论丛》2018年春季刊总第17辑;
《藏族通婚禁忌与守护神信仰关联性研究——基于安多藏区田野调查的人类学思考》,载《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
《“象征主义”视域下的安多藏族抢婚及其生命力释源》,载《中国民族学》2018年第1期总第21辑;
《生活中的〈婚姻法〉:藏族骨系等级内婚制研究——以当代安多藏区的田野调查为例》,载《民间法》2017年下卷总第20卷;
《藏族苯教婚姻神话探析》,载《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2期;
《藏族骨系血缘外婚制的“非正式制度”解析——基于文献稽考与安多农区的田野实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1期;
《成人礼与婚姻规制的建构——青海贵德藏族“戴天头”的田野考察》,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安多-玛曲游牧藏族“兄弟共妻婚”刍议》,载《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藏族祖源神话“猴魔婚媾”中的婚姻形态及观念初探》,载《宗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习惯法视域下藏族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分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藏族婚姻习惯法之生命力诠释——基于甘肃卓尼和青海同仁藏族的个案分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所获批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面临的最大问题及破解之道》获得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肯定性批示。
主持项目:
2024年,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一般支持项目《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甘南实践与经验研究》(批准号:20240215);
2022年,主持国家民委决策咨询类项目《如何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批准号:22GMX002);
2021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甘青涉藏地区多民族民间信仰交流交融研究》(批准号:21BMZ045);
2021年,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一般支持项目《甘南藏区民间信仰中的多民族交融研究》(批准号:21SZYB21);
2021年,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年项目《习仲勋涉藏工作研究》(批准号:2021QN008);
2018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甘南藏族山神叙事的文本书写与象征意义研究》(2018T111008);
2017年,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藏族山神崇拜的象征体系研究——以甘南藏区田野调查为例》(批准号:2017M610620);
2017年,主持陕西省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安多藏族山神崇拜的象征体系研究》(批准号:2017BSHTDZZ19);
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甘南藏族游牧民传统婚姻文化的动态传承与现代嬗变研究(批准号:14XMZ084);
2013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安多藏族传统婚姻形态的人类学研究(批准号:13YJC850008)
主要获奖:
201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藏学珠峰奖青年优秀成果奖。
社会服务:
自2019年起担任《西北民族论丛》执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