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本院概况 本院学人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生天地 民族学讲座 制度建设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部边疆论坛第43讲:民族语文献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8  阅读次数:

西部边疆论坛第43讲:民族语文献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2019年11月23日晚七点,中国西部边疆论坛第43讲在陕西师范大学崇鋈楼三层敏行厅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讲座的题目为《民族语文献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意义》。

刘正寅教授首先着重说明了汉语文献在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性,阐明了其在我国边疆民族历史记录方面的丰富性、全面性以及独特性。同时刘正寅也指出了中国历史文献的多语种性特征,它不仅包括数量巨大的汉文文献,也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如蒙古语文献、藏语文献、满语文献、察合台语文献、维吾尔文文献等多语种民族志文献,以及希腊、拉丁、波斯、阿拉伯等域外语言文献。例如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曾用作书写语言,故留下了大量有关我国历史记述的波斯语、阿拉伯语文献,其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这些非汉语文献资料,也是中国历史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刘正寅教授进一步强调,历史文献的多语种性不仅仅表现在文献书写时所采用的语言种类较多,它既有各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有大量的古文字、死文字,即便是汉文文献,其对少数民族语文的译写,也表现出多语种性,如果不具备运用多语言的能力,实际上也难以完全理解相关汉语文献。此外,汉语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古代汉语、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并存在着不同的方言。不同时代、不同方言对非汉语文献的译音用词也不尽相同。随后,刘正寅教授以《史记》的成书情况为例讲述了文献形成过程,并指出应当重视文本的文化性,从多文化视角进行中国历史研究。

最后,刘正寅教授以元朝史为例,说明中国历史是一部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历史,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要注意多语种史料的运用但同时也强调,注重多语种史料的运用并非是史料的机械堆积尤其民族史研究需要吸收、借鉴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突破历史学的传统研究,在成果创新的同时取得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讲座结束后,王欣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概括,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与刘正寅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 2010- 2018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版权所有
院长信箱:wangxin@snnu.edu.cn
院办信箱:myzxbg@snnu.edu.cn
地址:中国.西安市长安南路199号 (710062 )
电话:+86-029-85300904